本篇文章1469字,读完约4分钟
中新社珠海6月12日电:直接撞击南海可燃冰试验场:31天,日均产气量为6800立方米
中国新闻社记者庞无极
随着南海深沪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的满月试采,曾经“遥不可及”的可燃冰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中国新闻社记者近日登上“蓝鲸ι”海洋钻井平台,探索这种“替代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前沿。
数据地图可燃冰矿区位于珠海320公里的深沪海域,平台高100多米,周围是蓝色的大海。在平台右侧咆哮的水流中,由可燃冰试采点燃的橙色火焰正在熊熊燃烧。这个看似普通的海上油气开采平台是世界上第一个第七代双井架半潜式钻井平台。可燃冰的开发过程隐藏着中国六大技术体系中20项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
记者从中国地质勘探局和广州海洋地质勘探局海上天然气水合物测试生产平台了解到,自2017年5月10日点火测试至6月10日14: 52,平台连续31天产气,总产气量21万立方米,平均日产气量6800立方米。
可燃冰,顾名思义,看起来像冰,遇火会燃烧。主要分布在深海沉积物或陆地多年冻土中,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下形成。
可燃冰比常规天然气更清洁,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据预测,可燃冰资源量相当于世界上传统化石燃料已探明碳总量的两倍。所有国家都将可燃冰视为未来石油和天然气的替代能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在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在该海域成功开采可燃冰却没有先例。
2013年,日本试图从海底可燃冰中提取甲烷,但试验在海底沙子流入矿井仅6天后就中断了。上个月,日本进行了第二次试验,但12天后,试验采矿因同样的问题而中断,天然气总产量仅为3.5万立方米。
这一次,中国首次实现了可燃冰的稳定开采,这让很多人相信大规模开采可燃冰的光明前景。从1999年的第一次勘测航行,到2007年首次采集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再到2017年5月持续一个月的天然气生产,中国可燃冰的勘探和开发在20多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从“空白”到“领先”的飞跃。
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严广生表示,开采可燃冰存在环境问题。早在设计之初,这些问题就被考虑到了。“我们在矿体周围放置了许多监测点,以监测海底地层是否发生位移、倾斜或地质变化。经过一个月的试采,没有滑坡或移动的迹象,”盛说。
有人认为开采可燃冰会带来甲烷气体泄漏,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告诉中国新闻社,可燃冰是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在一定的温压曲线内(例如水深500米,海水温度5摄氏度),即使甲烷气体溢出,也会再次生成水合物,不会大量碰到空气体。
天然气水合物有时会在自然条件下分解成甲烷气体,在海底形成“冷泉”。天然气水合物测试生产现场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鲁静安说:“我们在这一地区进行了高水平的监测。”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探险家才能找到可燃冰。经过密切观察和监测,在井口正上方的海底、海水或空气体中没有发现甲烷气体泄漏。
平台上的专家表示,事实上,在中国水域开采可燃冰非常困难。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在针对砂岩型天然气水合物进行试验开采,孔隙大,开采难度最低,但这类资源仅占世界资源的5%左右。
然而,中国这次生产的泥页岩储层资源占世界的90%以上。然而,这类储层具有超低孔隙度和超低渗透率的特点。同时,深水区浅层松软易塌,易发生井漏,钻井风险高,开采难度大。
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如防砂技术、储层改造技术、钻完井技术和勘探技术,都是自主创新的。
据报道,目前TPO井的产气过程稳定,井底状况良好,获得了264万套测试数据,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结束)
标题:直击南海可燃冰试采现场:31天日均产气6800立方米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0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