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05字,读完约9分钟
我们的记者于淼报道
在冰冷的窗前十年的辛勤劳动,曾经减轻了沉重的负担。随着高考最后一门课的钟声敲响,考生们终于赢得了十年备战的战争。高考的结束为生活画上了一个周期性的逗号,但这也意味着考生和家长应该为新的生活起点做好准备。
一年一度的“高考后经济”如期而至。高考后的消费就像六月的天气,不断发酵升温。各行各业的商人已经瞄准了黄金所有者,他们正加紧努力,以迎接“后高考经济”。“后高考经济”每年都存在,但今年的情况似乎比往年更严重。数据显示,今年中国有940万高中生,与“高考经济”产业直接相关的消费群体数量可达近3000万。
“后高考经济”十年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几年前,“后高考经济”只是和家人一起庆祝,甚至和同学们一起去网吧通宵达旦,庆祝的方式简单低调。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后高考经济”愈演愈烈。2003年参加高考的小冯回忆起了那天的情形。他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高考后他非常开心。我记得我们全班去面馆吃了一碗拉面,然后一起去网吧玩了一整夜。我们一起聊天、冲浪和玩游戏,我们整晚都很开心。“后来,直到开学前的两个多月,我去了一家餐馆打工,一方面锻炼我的独立自理能力,另一方面积累更多的课余生活开支,减轻父母的负担。”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真的想在高考后度过这个假期。”2012年参加高考的小琪回忆起高考后的时光,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那天我父母给我订了一个酒店和ktv房间,我玩得很开心。那种感觉就像一只鸟冲出笼子,飞到空的天空,自由翱翔。后来,我还买了最新的苹果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带着它们独自去了一个外国旅行。
只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后高考经济”已经如此不同。如果我们回到20世纪90年代,与今天的“高考后经济”相比,恐怕只能称之为“考后生活”。
各种消费相互竞争
如今,旅游、学开车和参加复读班是“后高考经济”的三大动力。纵观各大商场,都有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让考生享受优惠待遇。虽然高考已经结束,但准考证并不是“无效的”。记者从一家大型手机店了解到,为了吸引考生的注意力,商家们绞尽脑汁推出了一系列促销活动,如“通过展示考勤表购买特定的电子产品,赠送精美礼品”。只要你拿到入场券,你就可以享受优惠购买和送一个超级礼包。
在这方面,一些专家提醒大多数考生,在大学刚开始购买生活用品时,应尽量选择简单适用的,因为空宿舍房间有限。购买数码产品的求职者应四处逛逛,并对运营商标注有“特价、清仓、特价”字样的产品保持警惕。一些运营商抓住消费者对数字产品无知的弱点,经常混淆技术术语中的概念,误导消费者,并避免为旧型号支付高价。
高考使许多考生和家长身心疲惫。为了让孩子放松,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和考生的好选择。高考后,“减压旅游”已经成为酒店、旅行社、航空公司等企业志在必得的“蛋糕”。
一家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今年学生旅游占暑期旅游市场的80%以上,其中高考毕业生占了一半。此外,今年有很多游客,大多数是和同学一起去的,很少有父母陪他们。大多数旅游目的地都集中在一线城市。这样,每个人的费用基本上从1万元开始。
“在压力太大之前,我终于毕业了,想出去走走。最初决定和几个同学一起去。”今年刚刚完成高考的考生钱乙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趁着考试成绩还没有公布,没有心理压力,所以她想趁这个空时期去旅游。当记者问她要花多少钱时,“现在估计在1万元左右。”她还说和她一起旅行的几个学生的预算基本相同。
有业内人士建议,考生和家长应选择信誉好的旅行社,不要被低成本群体所迷惑,并认真考虑“零团费”的宣传。其次,要签订旅游合同,明确规定行程、景点数量、住宿标准、交通、自费项目、违约赔偿等。,并将对旅行社的口头承诺写入合同,以便清楚地了解消费情况。
此外,对于那些表现不佳、考试成绩不理想的考生,一些院校在名单公布前就提前发布了复读班的招聘信息,广告被大肆宣传,声称老师强,成绩显著。有些机构甚至可以与父母签订协议,如果他们考试不及格,他们可以退还所有费用。
也有很多考生将注意力转向了驾驶学校,利用暑假时间学习驾驶和测试驾驶执照。驾校也看到了商机,专门为高考考生推出了各种优惠活动。“高考后经济”是如何从一个简单的考后庆祝演变成一种独立的行为,在这种行为中,企业不断发现商机?
缺乏正确合理的指导
对此,同济大学高等教育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张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采访时表示,高考对中国家庭来说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首先,从需求方面来看,40岁和50岁以后的父母购买力相对较弱。60后和70后的父母分享更多的改革红利,他们的总体支付能力更强,所以他们愿意把钱花在90后的孩子身上。“第二,从供应方面来说,多样化的供应创造了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自然会得到消费能力的支持。
“高考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高考结束后,我们需要找到释放压力的方法。众所周知,购物是释放压力和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中国普华研究院研究员陈厚润认为,企业已经敏锐地抓住了商机,并为求职者推出了各种优惠促销活动。求职者漫长的暑假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黄金消费期。
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从小就受到太多的青睐。经历了如此重要的高考后,即使从心理补偿来说,父母也会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
对于高考,张认为应该用一颗正常的心对待它。事实上,高价的“高考考场”、“高考餐”、“升旗旗袍”等产品与高考的考试、招生和录取无关。“从学生的心理规律来看,平和的心态、熟悉而安静的环境、尽可能少的外界压力和干预更有利于整个考试过程。"
此外,除了父母和企业,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要原因。
“在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还很少。考上大学意味着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城市户口。”一些教育专家说,当时的"高考后经济"只是教师们的一顿简单的宴席,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不是负担。
然而,2000年后,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张和录取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被大学录取,各种消费活动不断涌现。不管是出于比较还是溺爱,大多数高中毕业生预计至少要花一两千元,甚至几十万元。
“其他人的孩子有苹果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我们不能再和别人太不一样了。”孩子们上大学的时候是不能省钱的。”候选人钱乙的父母告诉记者。然而,大多数父母觉得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花费太多了。
福建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教授陈伟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高考后经济的发展变化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企业发现商机,而应该看到这一新现象与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人们普遍重视物质消费,对高考学生的课外生活缺乏正确合理的指导。
一些心理学家说,对于高考毕业生来说,适当的消费有利于放松。然而,在测试之后,消费必须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并不是明智的盲目比较彼此从自己的条件。考生和家长在兴奋时都应该保持理性的消费心态。父母应该特别注意孩子的安全,不应该放松对孩子的控制。此外,由于大多数高考学生只是成年人,他们的心理还不完全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普遍较弱,容易出现生理和心理问题。父母应该注意孩子的动作并给予合理的指导。不值得提倡父母用金钱来衡量爱和鼓励。
提倡理性消费
高尔基说过,老母鸡爱孩子。因此,如何教育孩子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话题。如何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后高考经济"中保持一定的定力,进行理性消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是家长应该思考的关键。
“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确实促使许多人放弃勤俭节约的习惯,用高消费代替高考。对于没有收入的孩子来说,这不是一个好的放松方式。”陈伟说,家长和老师以及公众舆论应该给高考学生提供一些正确的指导,比如在养老院和孤儿院做志愿者,在学校帮忙,在农村学习做农活,在商场或工厂工作,学习做体力劳动,学习外语,跳舞和声乐,读一些好书,或者去远房亲戚家旅游,做一些你通常想做但没有时间做的事情。
“高考学生及其家长应该明白,高考学生是学生,不是高消费群体,他们没有正常的收入,也没有必要去比较高消费。鼓励他们健康勤奋地生活,并将他们的技能贡献给社会。”她补充道。
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陈厚润建议广大考生不要盲目跟风“后高考经济”的消费,而应该量体裁衣,合理消费。父母最重要的是正确引导孩子,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我们应该看看要消费的商品是否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其次,我们应该根据我们自己的经济情况尽我们所能。我们不应该盲目地相互比较,也不应该盲目地跟随候选人之间的趋势。如果家长无限制地满足考生的要求,不仅会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还会误导孩子,不利于他们今后在大学的独立生活。家长应该引导考生做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去养老院做一天志愿者,不要让考生局限于消费。”他补充道。
如何与孩子一起迎接新的生活起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父母和孩子给出一个合格的答案。
标题:“后高考经济”过热 专家提醒理性消费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1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