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79字,读完约3分钟
外部需求持续低迷,贸易保护形势加剧,生产要素成本高,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加快...过去的五年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来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在此前两位数的高增长后,中国对外贸易开始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然而,事实证明,五年也是一个起点,经历了转型之痛的发展道路会越走越宽。
宁波一家外贸公司的负责人向《国际商报》表示,过去几年,由于出口市场单一以及外贸补救措施对中国的影响,企业的生命危在旦夕。幸运的是,企业意识到依靠低价、追求数量的道路已经不可行,及时总结经验,加快自主创新,实现了“我有别人没有,人有自己的优势”的目标,在国际市场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
数据只是中国对外贸易“新常态”的外在表现,转型和变化是中国对外贸易“新常态”的内在要求。这家企业的经历也是中国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过去几年经历的缩影。如今,随着稳定外贸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和外贸企业的不断努力,中国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加快,这使得中国外贸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曾几何时,被视为“为他人制作婚纱”的加工贸易占据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但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缺乏定价话语权,同时国内传统因素的成本不断上升,使得这种贸易模式的市场不断被空压缩。今天,一般贸易约占整个贸易结构的60%。除产业结构外,中国外贸商品结构也不断优化,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下降,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从企业实体来看,民营企业出口持续快速增长,保持了中国最大出口企业实体的地位。
外贸发展模式不断创新。近年来,像小本桥这样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绝非偶然。2012年,商务部发布《关于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对外贸易的若干意见》,将跨境电子商务提升到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商务部、海关总署等相关管理部门从政策层面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支持。除了出台一系列跨境电子商务优惠政策外,他们还先后批准了上海、重庆、杭州等六个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如今,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等新的商业模式正逐渐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同时,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不断涌现,这也为外贸企业减轻负担提供了帮助。
外贸发展新动能不断积累。在各种稳定外贸增长的措施逐步实施的同时,外贸企业也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和积极培育新优势来应对外贸下行压力。如今,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创新、品牌建设和效率提升已成为当前外贸发展的主旋律。外贸发展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由“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的步伐不断加快。
在中国对外贸易动能转化的关键时期,有专家指出,从发展经验来看,中国对外贸易的传统优势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已经逐渐形成并发挥了作用,新优势的形成也需要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巩固传统优势,又要创造新优势,创新发展是外贸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走远需要稳定。从今年前五个月的对外贸易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转型的阵痛,在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上已经逐步稳定下来,未来会越来越好。
(编辑:中国商业新闻网
标题:外贸发展:转型升级 直挂云帆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1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