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9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Xi 1月4日电八年来“廉政灶”中“党风味道”的变化——从黄土高原到云贵高原基层党建的第二部分
新华社记者凌、李平、
一壶面条,一盘烧饼,一碗羊肉和泡菜...这是陕西省延川县统计局干部高胜利一行2016年11月29日中午去陕西省永平镇农村时,在镇政府“诚信厨房”吃的一顿便餐。
一顿简单的饭不到15分钟就可以吃完。高胜利站起来,一边揉着嘴巴,一边和遇到他的记者们聊天:“我每个月都要去农村。”如果我回不了县城,我就在‘联正灶’里吃饭。20元既健康又美味,省时省钱。”说话间,他拿出60元钱给了餐厅员工,并在笔记本上工整地写下了三位用餐者的名字。
永平镇的“廉政厨房”始于2009年。刘书庆,现任延川县政法委书记,2008年至2010年底任永平镇镇长。刘书庆仍然记得建造“清洁政府炉”的原因。
永平镇位于延安和榆林之间,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口近7万,可与一个小县城相媲美。每年,镇上都有各种各样的调查组和工作组,繁重的接待任务给乡镇干部带来了很多困扰。
“过去,当乡镇干部的时候,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接待。更确切地说,它被称为“胃穿过洞,以免让感情破裂。”上级单位来视察工作时,会在镇上的宾馆招待客人。一顿饭加上烟酒将花费数千美元。”刘书庆说,“为了陪客人,我和我的秘书经常轮番赶场。我一晚上最多只能吃三桌酒。”
吃坏东西的不仅是干部的胃,还有党的作风和民俗。“当我们看到我们进入酒店时,人们戳着脊梁骨说他们已经堕落了,他们只是指着鼻子!”刘书庆说,2009年,仅该镇的接待费就超过20万元,而延川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4000元。
不堪重负的接待任务促使永平镇在2009年率先在全县建设了一个“廉政灶”,并与乡镇干部食堂相结合。镇上有一条“铁律”:不管谁来视察工作,都要在“廉洁厨房”吃饭,每人20元的伙食费。
“铁律”已经确立,但刘书庆的心仍然是“空的”:如果我冒犯了上司,在工作中穿鞋,我该怎么办?如果视察队不受欢迎,落后了,我该怎么办?等检查组来了之后,如果项目“飞”了我该怎么办...
事实不是风轻云轻。有人说每个人都这样吃喝,你在做一些非传统的事情;有些人说,如果他们在工作中不能突破,他们会在上面“展示”他们的政治成就;其他人说这只是给同事们“眼药水”...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批评和担忧,永平镇的干部们并没有退缩,“联正厨房”的生意蒸蒸日上。“遇到‘特别重要’的客人,也去外面的酒店。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诚信厨房’中娱乐。”
压力持续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随着“八项规定”的实施,特别是十八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永平镇干部真正“脱困”。“现在每个人都自信、坚强,不怕得罪人。”刘书庆说:“从严治党,扭转了党的作风和民风,也给了我们信心。现在,不管这位官员有多大,他都将站在‘廉政之炉’上。”
记者看到,就餐区有四张圆桌,20多名乡镇干部正在用餐。墙上挂着“诚信厨房接待系统”的招牌:公务接待不专业,不吸烟,不喝酒,不接待与公务无关的人,午餐和晚餐每人20元...
该镇党委书记胡告诉记者,“清洁政府炉灶”的月运行成本只有8000元,但五年前,这个数字翻了一番还多。
今天,延川县所在的延安市已经在所有的城镇和村庄建造了“清洁政府炉灶”。延安市纪委书记曹远勃表示,“廉政灶”从制度上规范了接待标准,堵塞了铺张浪费、吃喝玩乐的漏洞,加深了干群之间的感情和信任。
当我离开永平镇时,我碰巧遇到一个来工作的村民。他告诉记者,过去吃饭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干部,“大家都在酒桌上”。有了"反贪灶",干部中午不喝酒了,群众来办事了,不但找到了人,而且态度好,办事效率高。
标题:八年“廉政灶”里的“党风味道”变迁--从黄土高原到云贵高原的基层党建见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1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