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2字,读完约1分钟

稻瘟病,即众所周知的水稻癌症,是影响中国水稻减产的主要病害。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何祖华团队通过探索新的基因位点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有效培育了具有广谱抗病性的新品种,为防治稻瘟病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国际知名杂志《科学》最近在网上公布了研究结果。

中国基因技术抗击水稻“癌症”取得重大突破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科学家们多年来一直试图解决水稻高产和抗病的问题。除了使用杀虫剂,公认的防治稻瘟病的有效方法是种植抗病品种。然而,目前鉴定的抗稻瘟病基因大多抗性谱窄,应用价值不大。然而,如果将这些抗性基因整合到一个品种中以提高抗病性,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往往会降低。

中国基因技术抗击水稻“癌症”取得重大突破

如何突破瓶颈?何祖华的团队与育种家合作,广泛筛选抗稻瘟病种质。经过大规模遗传分析,克隆了一个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gm,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

中国基因技术抗击水稻“癌症”取得重大突破

何祖华介绍说,pigm具有持久的抗病性,有两个基因在其位点发挥作用:一个是抗病但减产,另一个是不抗病但增产。这两个基因可以共同实现广谱抗病性和产量之间的平衡,还可以防止病原菌进化和破坏水稻抗病性。

中国基因技术抗击水稻“癌症”取得重大突破

该研究不仅从理论上拓展了对植物免疫和抗病机制的认识,而且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工具。自发掘以来,pigm已在我国水稻抗病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新品种已参与区域试验和品种审定。

标题:中国基因技术抗击水稻“癌症”取得重大突破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2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