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51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网络金融2017年3月1日2017年3月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北京召开吹风会,汇报2016年下半年开展的预付费消费调查的经验结果。

随着预付费消费在美容美发、健身、洗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许多运营商和消费者已经认可了这种消费模式。然而,在看似双赢的消费背后,存在着许多问题。据了解,近期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广西等省市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以及部分地方消费者协会收到的投诉显示,预付费消费投诉呈上升趋势,预付费消费监管困难,解决率较低,已成为当前消费热点和维权难点。为了深入了解当前预付费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督促各部门加强规范管理,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中国消费者协会于2016年7月至12月采取了体验式调查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北京、上海、广州、长春、南宁、杭州、武汉、成都、Xi和济南五个行业(包括连锁店和非连锁店,以及两个预付卡和注册卡),组织了“预付费消费”的调查和体验活动,完成了150个有效体验样本。

中消协:预付式消费问题丛生 超四成商家经营主体不合法

调查结果显示,预付费消费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在不同的城市、行业和卡种中普遍存在。一些企业无证或超范围经营,收取高额定金,制定霸王条款,违反合同协议,变相强迫服务,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主要问题如下:第一,超过40%的商家有诱导消费,通常打着超低折扣或免费体验的幌子;第二,超过40%的商业实体是非法的,美容院、教育和培训的超范围经营相对较多;第三,超过20%的商户有“霸王条款”或“任性”规定,赋予自己最终解释权,免除自己的业务责任,并规定在办卡后不得补交、退换、转让或收取高额转让费;第四,个体经营者承诺的商品和服务不一致,个体教育培训机构仍存在人身安全隐患;第五,美容美发行业存在很多问题,如变相涨价、擅自暂停服务、跑钱等。

中消协:预付式消费问题丛生 超四成商家经营主体不合法

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线索将由相关企业进行面谈,并移交相关政府部门处理。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相关部门加快修订完善相关预付卡和预付卡消费法律法规,明确监管权限和监管责任;建议商务、工商、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相关备案工作的衔接与配合,积极推广合同示范文本,引入第三方支付方式或行业担保制度等资金监管方式;建议工商、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加强联合执法,以增加非法和不可信赖业务的成本。中国消费者协会希望行业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管理,做好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努力让消费者安心放心消费。

中消协:预付式消费问题丛生 超四成商家经营主体不合法

同时,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在参与各种预付费消费之前,应清楚了解运营商的市场信誉和经营状况,尽量选择规模大、牌照齐全、市场信誉好、经营状况好的企业,不要因为某项业务的优惠幅度大而忽视潜在的风险。在签订预付费消费合同之前,您应仔细阅读相关会员规则、服务合同等格式文本。,并详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注意限制性条款,不要被经营者的各种优惠条件所愚弄,并尽量避免过度投资和过度风险。进行预付费消费时,注意保存相关证据,如服务规则、协议、发票等。在消费过程中,每次消费后让商户签字确认,防止卡的余额丢失。如果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应及时与商家协商。必要时,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或工商、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商家一旦发现有非法存放、带钱潜逃等恶意侵权迹象,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积极维护自己消费者的权益,帮助其他消费者减少损失。

标题:中消协:预付式消费问题丛生 超四成商家经营主体不合法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2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