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27字,读完约3分钟
草在二月生长,莺在二月飞翔,所有的“新鲜感”都竞相发芽。随着《文化部“十三五”期间文化发展与改革规划》的颁布,许多省市也在“十三五”期间出台了自己的文化战略,齐齐日的“千家万户”正在“以旧换新”。
浙江省颁布的《浙江省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计划到2020年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美术文学创作基地,建设具有浙江特色和明显优势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创建多渠道、宽领域、多形式、多层次的外来文化工作格局。其中,实施“互联网加”和“文化加”计划,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旅游、制造业和电子商务的融合是其特色之一。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经济和社会运行的新基础设施,新技术和新应用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合、渗透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新的形式和模式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文化+”理念不断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形成了文化、金融、旅游、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浙江作为中国互联网强省,拥有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永久落户、中国第一个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落地等诸多优势,为“文化+互联网”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随着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数字内容产业,网络媒体、视频网站、网络电视等文化信息传播产业,以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新一轮内容创新的“文化+互联网”探索正在酝酿之中。在今年1月16日召开的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八万亿产业”,即信息、环保、卫生、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和文化产业。这是浙江文化产业首次成为“万亿产业俱乐部”之一。可以预见,文化发展规划的出台将加速浙江文化产业融入“兆业俱乐部”。
此外,许多其他省市的文化发展规划都是基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近日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民族特色是其突出的标志。根据《规划》,到2020年内蒙古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民族艺术的影响力显著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更加完善,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日益活跃,草原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北京市“十三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北京要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新、运营、交易和体验中心,最具活力的文化创意城市”。
可以发现,福建、江苏等许多省市很快就在国家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下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融入了“一带一路”的国家文化开放战略;一些省市注重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名片,注重发挥优势。例如,内蒙古的“草原文化”和四川的“巴蜀文化”是各自“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的重点。
标题:多地规划“新桃换旧符”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2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