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2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长沙3月7日电(记者张春宝,谢肃)湖南这个内陆传统农业大省,确立了“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新战略。创新领先一步,发展领先一步。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经济平稳增长、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的“主引擎”。
岳麓山下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天河一号”每秒钟运行1372万亿次,承担先进的飞机和船舶动力工业模拟、高分辨率卫星地理信息应用、水稻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等前沿科研项目。该中心负责人胡庆峰教授和李垦利教授表示,湖南省使用超级计算,在生命科学、流体空空气动力学、模拟、气象和气候等领域有着独特的科研条件,未来将有更强的动能发电。
永不停息的袁隆平院士领导着超级稻团队“继续前进”。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邓说,从东北到华南,高产优质超级稻新品种的种植面积每年达到1亿亩。借助形态改良、杂种优势利用和分子育种,超级稻具有巨大潜力。
在“超级列车之城”株洲,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一个十亿美元的产业。“CRRC株洲研究所”拥有2000多项发明专利,主持或参与制定了69项国际标准;“CRRC诸暨”是世界一流的先进轨道交通系统研究机构;“CRRC电机”永磁同步牵引电机将世界高铁推向新的高度。
“三超”已成为三翔大地的一张美丽名片,新兴技术也凸显了湖南的创新实力:天一研究所生产的“潇湘一号”等卫星继续搭载Taitai/きだよ 0/号运载火箭;航天玉环精密制造,制造大量在轨卫星和“嫦娥一号”登月的关键部件;中南大学张尧学院士引领“透明计算”推进智能平台共享;拥有数百亿资产和数万名员工的兰斯科技为“苹果”提供高科技触控保护材料;“二次开发、轻资产”的湖南海艺以20亿元的收入成为亚马逊usb充电设备的“销售冠军”...
为了推动科技创新,湖南打出了“政策组合拳”:在政策整合方面,湖南大胆实践了有利于创新的理念,坚决排除了不利于创新的障碍。政策创新,单一政策成为综合政策,“复合效应”正在出现。在要素激活方面,湖南不断优化创新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培育优势产业链,克服主要技术难点,着力解决瓶颈。在平台拓展方面,长沙依托国家战略平台,积极打造“满天星捧月”的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不断加强共性技术研究和公共服务支撑。
湖南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志平表示,2016年,湖南高新技术实现增加值6859.2亿元,同比增长16%,比gdp增速高出8.1个百分点。长沙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和科技竞争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分别排名第四和第六。
依靠科技创新,湖南的gdp已经跑进了“三万亿俱乐部”;依靠科技创新,长沙10年gdp增长460%,位居全国33个重点城市之首;湖南依靠科技创新,精确扶贫,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标题:科技创新助力湖南跑出发展“加速度”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2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