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6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记者潘德新、向)目前,全社会都在参与扶贫,民营企业凭借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优势也成为重要的进攻力量。在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和委员认为,民营企业参与扶贫,不仅可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还可以重塑民营企业形象,帮助转型,但要实现双赢,还需要更多的支持。

实现“两全其美” 避免“两败俱伤”——代表委员谈民企参与脱贫攻坚

对该行业的资本注入推动了脱贫之路

2015年前,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秀水村仍是“石屋坡玉米地”的二级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0%。现在,这个村庄已经摆脱了“贫困上限”,人均收入超过10,000人。这一变化源于贵州兴威集团的扶贫开发,“不留一份,不留一份”。

实现“两全其美” 避免“两败俱伤”——代表委员谈民企参与脱贫攻坚

全国政协委员、兴伟集团董事长王伟告诉记者,2015年以来,兴伟集团投资3亿多元在秀水村建设旅游、异地扶贫搬迁、种植果林等30多个项目,通过头股、土地股、利益股、孝心股、发展股等利益分配模式,实现了“民富村强”。

实现“两全其美” 避免“两败俱伤”——代表委员谈民企参与脱贫攻坚

兴威集团不是这样。恒大集团从2015年12月1日开始结对帮扶贵州大方县,计划在三年内无偿投入30亿元扶贫资金。到2018年底,大方县18万贫困人口将通过工业扶贫、搬迁扶贫、吸纳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一系列综合措施稳步脱贫。

实现“两全其美” 避免“两败俱伤”——代表委员谈民企参与脱贫攻坚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工商联副主席谢强表示,2016年,全国扶贫主战场贵州有近1400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700多个贫困村,其中500多家企业参与工业扶贫,投资30亿元帮助10.8万贫困人口。

实现“两全其美” 避免“两败俱伤”——代表委员谈民企参与脱贫攻坚

谢强认为,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和长期扶贫离不开产业支持,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方面的优势也是搞好农村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重塑民营企业形象有助于转型发展

受访的代表和成员认为,摆脱贫困是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民营企业重塑形象、转型发展的重要契机。

"饮水和回归社会是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全国政协委员、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表示,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都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全社会的理解、帮助和支持。

实现“两全其美” 避免“两败俱伤”——代表委员谈民企参与脱贫攻坚

王伟坦言,民营企业参与脱贫将有助于重塑民营企业家形象。“许多民营企业家在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和个体企业家的不当行为,我们长期以来被外界认为是逐利和自私的。私营企业参与扶贫所体现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将有助于重塑我们的形象。”

实现“两全其美” 避免“两败俱伤”——代表委员谈民企参与脱贫攻坚

"参与扶贫的企业正在帮助贫困家庭,帮助他们自己改造."谢强表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和贫困地区的搬迁,为许多“不敢投资”、“不知道去哪里投资”的民间资本提供了一个窗口。

实现“两全其美” 避免“两败俱伤”——代表委员谈民企参与脱贫攻坚

“两全其美”需要更多的支持

据记者采访,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可以两全其美,但在推进工业扶贫的过程中也面临很大困难。

王伟表示,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正处于企业转型升级(爱心基础、净资产、信息)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生产经营负担较重,压力较大。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产业布局投资远高于城市和农村,投资回收期也较长。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财务压力。世行的贷款意愿并不强烈,“我觉得扶贫项目的选址过于偏向,短期内很难看到效益。”

实现“两全其美” 避免“两败俱伤”——代表委员谈民企参与脱贫攻坚

王伟希望有关部门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增加信贷规模、贷款优先、延长贷款期限、增加利率优惠、简化贷款手续、放宽抵押担保等方式,对扶贫效果显著的企业给予支持,以激发企业扶贫的“激情”,增强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可持续性。

实现“两全其美” 避免“两败俱伤”——代表委员谈民企参与脱贫攻坚

“我们必须避免‘人不富,企业先倒’的局面。”谢强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尊重和关心帮助企业的利益,不仅应该为私营企业参与扶贫提供桥梁,而且应该有一整套后续保障,如财政、税收、土地使用、消防和环境保护。

标题:实现“两全其美” 避免“两败俱伤”——代表委员谈民企参与脱贫攻坚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2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