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92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网安4月5日电(记者魏)作为中国古代唯一一座双帝合葬的陵墓,赣陵在所有帝王陵墓中占有重要地位。临近清明节,2017年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中华文明探源”来到陕西咸阳甘岭。

从“六十一蕃臣”像看古今“丝路”的文化自信

郭沫若题为《甘岭》中国经济网记者魏/照片

据甘岭博物馆馆长樊英峰介绍,在甘岭之前,几乎所有的帝王陵墓,包括西汉王朝,还没有在帝王陵园内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甘岭开始,随着石刻制度的完善,特别是唐太宗开创了以山为陵的制度,使甘岭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建筑典范。从此以后,后世的皇陵基本上是按照旱墓的规模和格局建造的。从皇陵的发展过程来看,甘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六十一蕃臣”像看古今“丝路”的文化自信

在山上,朱雀门外的东西厢有61个石像。左边有29尊雕像,右边有32尊,排成四行八列。那些雕像几乎是真实的,它们的体格和真人一样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穿着胡夫服装,手里拿着水板,腰间挂着鱼袋,姿势很谦卑。在每一个石像的背面,都有一个国号、官名和他的名字。它们是“六十一尊陈蕃雕像”。梁山,甘岭的墓地,恰好是唐朝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如今,这六十一位大臣不仅是大唐文化的包容性体现,而且与丝绸之路沿线的61个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樊英峰说:“丝绸之路不仅是丝绸之路,还是情感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一千三百多年前,西方国家与大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今年,“一带一路”的文化贸易交流可以说是当年互联互通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丰富文化自信和文物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从“六十一蕃臣”像看古今“丝路”的文化自信

樊英峰向记者介绍了“61陈蕃形象”。中国经济网记者魏

众所周知,20世纪50年代明十三陵定陵发掘后,虽然定陵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为历史学家研究明代提供了实物证据,但也有大量珍贵文物被毁。这一教训使国家有关部门认识到,在技术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考古发掘是不容易进行的,由于定陵的教训,国家制定了皇陵不容易发掘的规定,并表示除了基本建设的紧急发掘外,其他皇陵不会积极发掘。

从“六十一蕃臣”像看古今“丝路”的文化自信

然而,甘岭发掘的话题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报道,对甘岭的挖掘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当时对这座山陵进行了翻修。当时,由于一些石雕倒塌,国家拨出了一些专项资金来修复甘岭。在修复期间,偶然在甘岭发现了一条狭窄的小道,后来考古部门制作了一条石刻隧道。此后,虽然公布了发掘甘岭的计划,但考虑到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定陵的教训,最终还是没有进行墓的发掘。樊英峰说,目前没有先进的内部监控技术。尽管以前已经做了一些尝试,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标题:从“六十一蕃臣”像看古今“丝路”的文化自信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3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