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37字,读完约4分钟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提出的对民航安全隐患零容忍的指示精神,提高全面提升我国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断完善安全绩效管理机制,民航总局近日发布了《民航安全绩效管理推进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规范民航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绩效管理,确保行业持续安全。
安全绩效管理是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安全管理在合规管理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准确、动态地掌握安全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措施,从而达到将安全风险控制或降低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的目的,实现安全屏障的前移。因此,民航生产经营单位有必要通过科学制定安全绩效指标和安全绩效目标,明确可接受的安全水平,并根据安全绩效监控和测量的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措施,控制作业过程,在符合规定的基础上确保持续的安全水平。此前,民航生产经营单位一直在努力构建安全管理体系,但安全绩效管理体系和程序设计不完善,绩效监控和管理机制缺失,指标体系不完善,导致安全管理体系的效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评价安全管理体系效率的综合方法尚未建立。为了探索适合我国民航特点的安全绩效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安全监管效率,民航总局选择了12家有代表性的运营单位开展相关试点工作,并进行了积极探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法规管理、风险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安全绩效管理的理论、程序和方法,为加快行业安全管理从法规合规管理向基于法规的安全绩效管理转变积累了宝贵经验。
《纲要》是民航总局制定的推进安全绩效管理的总体规划,是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民航总局“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工作计划”改革任务和民航总局重点安全工作制定的。制定了任务分工和其他要求,明确了安全绩效管理提升的总体目标、工作原则、工作职责和提升路径。各级民航监管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和相关科研机构参加了此次活动。同时,民航总局即将发布《民航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绩效管理指导手册》,按照计划有序高效地指导和规范民航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绩效管理。
计划中明确指出,安全绩效管理的推进将继续推进中国民航空安全计划的实施,坚持“航空空安全底线,以落实安全责任为主线,以风险管控为抓手”, 持续加强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效率和改进,以在合规的基础上实现基于安全绩效的安全绩效管理和安全监督为总体目标,本着“积极稳妥、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持续改进”的原则,在全行业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
根据《方案》,安全绩效管理推进路线分为三个阶段:2017年为初始阶段。现阶段,有必要建立适用于民航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绩效管理机制,试行基于安全绩效的监管;2018年是中间阶段。在此阶段,应建立基于安全绩效的适用监督机制;2019-2020年是一个高级阶段,在此期间,基于安全绩效的安全绩效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应不断完善。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民航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绩效管理效率和总局基于安全绩效的监管效率将逐步提高,同时总局的安全监管工作量也将逐步减少。
中国民航空航空安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提醒各民航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绩效管理的基础是建立一套适用于衡量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状况和验证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有效性的安全绩效指标。因此,安全性能指标的设计应同时关注操作过程和安全结果。除了统计各级不安全事件和伤亡人数之外,还需要对管理者的安全承诺、员工的安全行为、安全培训的效果等对安全运行有较大影响的因素进行评估,从而全面、科学、合理地检验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效率。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周楠
标题:《民航安全绩效管理推进方案》发布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3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