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8字,读完约3分钟
中新社上海五月八日电(记者姜瑜)2007年,随着中国对外资银行全面实施国民待遇,外资银行纷纷将其在中国的分支机构重组为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其中11家落户上海。目前,上海有21家外资法人银行,占中国外资法人银行总数的一半以上。
十年来,外资法人银行在上海的本土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服务实体经济和中资企业走出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显示出蓬勃发展的活力。
上海外资法人银行在优势跨境业务、贸易融资、财富管理、外汇及衍生品交易、现金管理和个人理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向本地市场推出了丰富的产品、成熟的做法和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例如,衍生产品业务是外资法人银行的优势业务。根据上海银监局的数据,截至2017年2月,上海外资法人银行表外衍生产品交易规模约为资产负债表上资产的4.2倍,衍生产品交易在全国市场的份额超过10%。一些外资企业银行走在了市场的前列。
一些外资法人银行在引进海外创新产品的同时,也将产品设计、市场风险管理等专业管理团队引入本地,促进了中国银行业创新业务的发展。在2016年中国跨境人民币年业务量排名前十的银行中,上海外资法人银行占据四个席位。
在提供特殊金融服务方面,上海外资法人银行也经常采取创新措施。例如,浦东硅谷银行填补了上海乃至科技金融专业银行的空空白,为初创科技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另一个例子是美国东西岸电影和电视业的融资。华美中国利用母银行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将好莱坞的影视制作经验和商业模式介绍给中国的影视公司,并推广了几个中美影视合作项目。
目前,上海外资法人银行的人民币资产、贷款和存款占比已达到70%以上,人民币业务已成为其主营业务。与此同时,本地客户业务的比重明显增加。据上海银监局统计,上海外资法人银行对外资企业的贷款从重组初期的74.1%下降到45%,对中资企业的贷款从17.1%上升到35.3%。中国居民个人贷款几乎从零开始,目前占外资银行个人贷款总额的65.3%。
外资法人银行也成为中资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上海外资法人银行依托海外网络优势和丰富的全球产品,特别是利用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网点,在服务中资企业海外并购、帮助中资企业登陆海外融资平台、协助中资企业拓展海外业务等方面推广了许多成功案例。这种深深植根于本地市场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对于中资银行的海外分行来说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在进入海外市场后不久仍是“外国客户”。
经过十年的逐步积累和沉淀,外资法人银行已经成为上海银行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市场参与者。目前,他们的资产规模已达2万亿元,是重组初期的6倍多。近十年来,资产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6%。截至2016年底,上海外资法人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89%,低于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拨备覆盖率达到256.13%,处于历史高位。(结束)
标题:在沪外资法人银行“十年磨剑”展现蓬勃生机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3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