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3字,读完约4分钟

近年来,中国仓储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2017年仓储业发展综合报告》,2016年,中国仓储业总体稳步发展,在冷链物流、城乡配送、跨境电子商务、危险化学品储存、中药材物流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绿色包装、新能源汽车等新技术逐步推广应用。

仓储业发展需整合多方资源

不可忽视的是,仓储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仓储配送协会(以下简称“中国仓储协会”)秘书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仓储设施供给与实际需求缺乏有效衔接、仓储设施布局未考虑城市功能配置要求、仓储设施用地难等问题突出,应通过整合各种资源予以重视和解决。“首先要面对的是仓储设施的供应与城市的实际需求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该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在人口集中、产业发展较快、流通产业发达的城市,仓储设施普遍短缺;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特征不明显的城市,仓储设施相对过剩,空仓库占用率偏高。例如,北京、上海、厦门、广州等城市的仓库利用率较高,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仓库基本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一库难求”的局面,而哈尔滨、银川、Xi的仓库明显过剩。

仓储业发展需整合多方资源

仓储设施的布局没有考虑城市功能配置的要求。就区域分布而言,大多数城市的仓库网点布局不合理。城市周围有许多中转仓库,而城市中几乎没有配送仓库。尤其是城市终端网点,如住宅小区、商业建筑、商业中心等,与普通配送需求不匹配,缺乏满足终端配送需求的网点或门店仓储设施,使得城区“最后一英里”配送更加困难。如京东集团,由于白天入城车辆配送有限,市区配送主要采用客户自筹或利用便利点临时安置的方式。目前,这种小型终端配送点有1000多个,规模小、分散、难以管理。

仓储业发展需整合多方资源

从城市整体功能配置来看,一些城市拥有大型仓储设施,但仓储设施明显不足以满足未来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精益生产等协同制造的需求。在一些外向型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航运、贸易和物流的配套仓储设施,如国际中转、大宗商品交易、全球采购和配送等,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在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城市将大量仓储设施集中在交通枢纽附近,导致车辆集中和实际运营中的交通拥堵,导致整体效率下降。

仓储业发展需整合多方资源

同时,低端不符合标准的存储设施仍然存在,而高端标准化存储设施有很大差距。未经备案或验收而投入运行,且“五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土地证书、房地产许可证、消防验收证书)不全的仓库依然存在;需要升级改造的旧仓库仍占有一定比例;新建仓库的结构和功能配置仍存在不符合相关建设标准和现代物流需求的情况。例如,一些仓库没有相应的车辆通道和作业场地,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方面,这是一个不合规的存储设施,另一方面,很难保证存储设施的土地。”协会秘书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仓储设施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导致大多数城市仓储用地供应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仓储需求。特别是市中心区仓储企业被迫搬迁后,仓储用地无法置换,或者置换后的土地无法满足建设和经营的需要。

仓储业发展需整合多方资源

此外,仓储设施建设和运营企业负担沉重。一方面,土地价格不断上涨,仓储设施建设投资成本越来越高。资金占用和利息等相应费用给企业带来了很大压力;仓储设施建成后,在运营过程中,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费负担较重,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较少。同时,一些企业对仓储设施的投资过多,远远超出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导致设施使用不足,运营成本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仓储企业本身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很难通过提高服务价格来减轻税费负担。

仓储业发展需整合多方资源

照片由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提供,现场展示中国星级仓库

(编辑:中国商业新闻网

标题:仓储业发展需整合多方资源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4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