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13字,读完约5分钟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8日电(记者黄鑫)中国的标准电动车组已经取得突破并开始试运行,c919大型客机成功完成首飞,棉花等经济作物收获机械已经填补了国内空白机、高精度数控磨齿机等产品世界先进行列...许多高端设备制造创新不断涌现。
两年来,“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为稳定产业增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计划司司长谭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表示,他将继续深化制造业供给侧的结构改革,引导过剩产能自愿退出,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开发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制造等新的制造模式。
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中国制造2025已经发布实施两年了,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形成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龙头的绿皮书、11项骨干专项规划、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产业“四基”发展目录等。由本地实现文档、横向链接、纵向集成和各个方面支持。协作策略系统。”MIIT副部长辛郭斌说。
“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五大项目已经率先启动。目前,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已经成立,添加剂制造和工业机器人两个中心已经进入创建阶段;开展了226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测试验证和新模式应用项目,选择了109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安排工业强基项目47个方向的61个项目;推进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绿色产品评价和绿色工厂试点工作;实施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包、轨道交通设备、新能源汽车等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
"专注于有限的目标,重大的标志性项目正在加速."Tam表示,2016年选择了4g演进系统、柔性复合机器人和关键部件等15个项目,集中政策资源加快工程化和产业化的实现。目前,一些重大标志性工程进展顺利,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已批准宁波等12个城市和苏南、珠江西岸、长株潭等5个城市群作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集团)。通过《2025年中国制造省市指南》,我们将确定支持地方发展的重点产业,引导地方特色和差异化发展。开展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消费品行业“三产”专项行动和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加快质量品牌服务平台建设。
“总结过去两年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实践,我们的经验是,提高顶层设计与巩固基础能力相结合是前提条件。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相结合是一项内在要求。引进和走出去相结合是一种战略选择。转变政府职能与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相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这是中央加强协调配合、地方政府发挥地方政策作用的根本保证。”欣郭斌说。
夯实基础促进创新
“中国制造2025”实施两年来,中国制造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建设有所提高。一方面,R&D投资强度明显加大,发明专利数量明显增加,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一批核心基础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工业技术基础不断巩固。”欣郭斌说。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方向。目前,数字工程参考模型、安全集成和评估系统等关键标准已经成功开发。一些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已经初步建成。首批109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了38%,能效提高了9.5%,运营成本降低了21%。
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据谭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99家企业开展了绿色相关示范企业试点,发布了涵盖119种产品的绿色相关产品清单,制定了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评价标准,推动51个工业园区创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目前,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下降5%左右;粉煤灰、冶炼渣和工业副产品石膏的利用率分别达到71%、75%和47%。
制造业和互联网的融合效应开始显现。互联网广泛地融入了R&D和设计的各个方面。2016年,数字R&D和设计工具的普及率达到61.8%;关键设备智能化步伐加快,工业企业数字化生产设备网络化率达到38.2%;个性化定制已经在服装、家居等行业得到推广。汽车、航空空、航空航天等领域逐渐出现了协同研发和制造。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载体不断涌现。
“我们的许多产品在质量和安全性、稳定性和一致性方面与国外产品有很大不同。”例如,谭表示,2016年,全国消费品监督抽查总体不合格率达到8.9%,出口商品在国外长期存在召回问题的产品数量中排名第一。在2016年世界500强品牌中,美国有227家,中国有36家,其中制造企业不到10家。
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强了质量咨询和诊断以及品牌培育。原材料和主要设备领域部分产品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有251家品牌培育示范企业,首批22家产业集群品牌试点企业市场份额平均增长2.3%。
优先发展两个产业
谭指出,要继续推进“中国制造2025”,应优先发展两大核心基础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应重点发展软件、集成电路、新显示、云计算、大数据、虚拟显示、绿色计算、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战略性主导产业,突破核心通用芯片设计制造瓶颈,推动5g R&D发展和产业化。新材料产业要努力突破关键应用领域急需的先进钢铁材料、石化材料等一批先进基础材料,攻克高端装备专用合金、高性能纤维等一批关键战略材料,提前加强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等战略前沿材料的布局和开发。
生产要素脱离现实,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已成为当前制造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难题。更重要的是,工业发展所需的高端设备、核心芯片、控制系统和关键材料大部分依赖进口,两者之间仍有很大差距。例如,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减速器、控制器和伺服电机领域的关键技术长期受到攻击,仍需依赖进口。
“我们必须使用三种手段,即稳定工业投资、扩大信息消费和促进国际能力合作。”谭分析,要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制定重点行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建立健全“中国制造2025”重大项目库,形成持续滚动的项目储备机制和良性循环,稳定产业投资。同时,加快全光网络城市建设,加快网络建设,降低收费,积极推进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新型终端的研发和应用,扩大信息消费。
谭表示,要支持优势企业建立海外工业园区,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支持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参与国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技术、设备和标准系统“走出去”。
“核心技术不能用钱买到。目前,发达国家在一些技术、设备和产品上限制了我国。最近,一些中国公司出于自身的战略考虑,并购了外资企业。这是市场行为,是企业在市场中的自主选择。”欣强调,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些领域的共同特点是高投资、高风险和强不确定性。政府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支持是各国的普遍做法。然而,归根结底,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取决于企业,而企业不能被政府取代或控制。
(编辑:李伟)
标题:《中国制造2025》实施两年成效初显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4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