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85字,读完约3分钟
证券时报网络(STCN)7月20日,
证券时报记者梅爽
中国首起电子商务打假案在上海落幕。7月20日上午,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对淘宝诉平台销售假货案进行了一审公开判决。法院认定被告销售假冒商品损害了淘宝的商誉,要求被告赔偿淘宝12万元。
据悉,此案是中国首例公开宣布的电子商务平台诉销售假货案。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表示,他将一如既往地向执法机构提供案件线索,并继续打击假冒商品。
淘宝起诉卖家要求赔偿12万元
被告姚于2015年开始在淘宝上销售宠物食品。2016年5月,淘宝和玛氏联合发现淘宝出售的皇家猫粮涉嫌假冒,于是他们在店内神秘购买了一袋价值99元的宠物猫主食。经品牌鉴定,猫粮是假的,淘宝随后将线索转给了警方。2016年10月12日,姚被警方逮捕。
随后,淘宝起诉姚,理由是违反了不卖假货协议,侵犯了平台的商誉。今年4月25日,该案件公开审理。
7月20日上午,该案件被公开宣布。经审理,法院认为,被告姚继续在淘宝网上掺假销售假货,不仅损害了商品相关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也降低了消费者对淘宝网的信任度和公众对淘宝网的良好评价,损害了淘宝网的商誉,应由被告予以赔偿。
一审开庭时,姚曾辩称是成本上涨导致了假货的销售。法院驳回了这一陈述,判决称,被告不能以此为借口销售假货,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种行为是违背诚实信用的,被告应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鉴于被告销售假货对原告淘宝网商誉造成的损害,本院自行决定了被告的赔偿金额,最终判被告姚败诉,并判其自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赔偿淘宝网12万元。
将设立一个特别赔偿基金
如果网店卖假货,电子商务平台会损失多少?马云曾公开表示,阿里巴巴每售出一件假冒产品,就会失去五个客户。卖家个人行为导致的平台商誉损失是任何电子商务平台的意外。
阿里巴巴表示,阿里已经组建了一支2000人的专业打假团队,年投资超过10亿元,形成了网上拦截、线下攻击、权利人共建、社会共治的四维打假模式。
2016年,从阿里通的大数据中发现了1184条欺诈线索,为当地公安打击欺诈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成功协助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880人,捣毁诈骗窝点1419个,破获案件30多亿元。
记者了解到,从今年开始,阿里以违反合同、侵犯商誉为由,通过民事诉讼不断追回平台上的三家假冒店铺。除此之外,90后销售假冒五粮液(000858)的卖家在上海被起诉,淘宝卖家销售施华洛世奇假表在深圳被起诉。这两起案件仍在审理中。
郑俊芳说,第一个案件的成功使阿里在追捕假罪犯时更有信心,我们将设立一个专门的基金来补偿和保护消费者。
(证券时报新闻中心)
标题:全国首例电商打假案在沪宣判 淘宝获赔12万元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4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