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0字,读完约4分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徐兆远

基础设施投资一枝独秀,推动了钢铁、水泥和其他建筑材料需求的持续增长,这与钢铁产能削减政策相冲突。要尽快协调好稳定投资和削减产能的政策,以免给经济运行带来更大的波动。

投资也需从“稳增长”转向“调结构”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已见底并趋于稳定,特别是民间投资增速稳步回升,基本实现了稳定投资的阶段性目标。但是,在目前的投资结构中,基础设施投资一枝独秀的现象,带动了对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需求的持续增长,这与钢铁去产能政策相冲突,直接体现在钢铁和煤炭价格的持续上涨上,因此有必要尽快协调好稳定投资和去产能政策,以免给经济运行带来更大的波动。

投资也需从“稳增长”转向“调结构”

民间投资稳步增长,稳定投资目标基本实现

今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1万亿元,同比增长8.6%。此外,一、二季度投资增速基本稳定,下行压力不大。也可以说,稳定投资的目标基本实现。当前投资增长率基本等于经济增长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名义增长率11.4%,投资为名义增长率)。作为一个仍处于经济低迷的发展阶段,投资增长率基本相当于经济增长率是合适的,因为如果投资率明显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就会有经济继续下滑的压力。要实现高于经济增长率的目标,必须更好地完成经济转型,增强企业投资信心。

投资也需从“稳增长”转向“调结构”

制造业投资稳步回升,民间投资稳步增长得到良好支撑。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达到7.2%,比2016年同期高4.4个百分点,并触底反弹。在民间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6%,占44.2%,私人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8.6%,占25%,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最高,为13.8%,但占比仅为11.1%。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许多行业正在加快技术改造。特别是当“中国制造2025”受到高度重视时,制造业投资有望实现稳步复苏。此外,86.7%的制造业投资来自私人部门,因此制造业投资的稳定必然会带来私人投资的稳定增长(见下图)。

投资也需从“稳增长”转向“调结构”

基础设施投资的高增长与钢铁产能过剩政策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基础设施投资直接拉动钢铁、水泥等建材需求增长,而产能削减政策严格控制了钢铁产能和产量,造成了新的供需矛盾。从2015年到2016年上半年,中国钢铁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钢铁价格持续下跌,几乎全部亏损。一方面,降低产能和稳定投资的政策减少了钢材供应,另一方面,扩大了钢材需求。迄今为止,钢铁供需关系已经逆转。突出表现在钢材价格快速上涨和钢材出口减少。例如,2017年7月19日,北京市场20毫米螺纹钢价格为3790元/吨,比2016年6月3日2050元/吨的最低价格高出84.9%,涨幅没有下降。仅在6月19日至7月19日的一个月里,它就增长了6.0%,每吨增加了210元。就出口而言,2016年上半年中国钢铁出口总量为5727万吨,而今年上半年仅出口4101万吨。虽然其他国家也存在反倾销因素,但国内市场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投资也需从“稳增长”转向“调结构”

供不应求的钢铁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带来更大的价格上涨,这将增加下游行业的经营困难和经济不稳定。钢铁产品具有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小的特点,即很难减少需求(例如,对于住宅或高速公路,钢材价格上涨不能减少钢筋数量)和增加供给(高炉钢产量的可调量很小),这将导致钢材供应短缺时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并带动许多下游行业的成本增加。

投资也需从“稳增长”转向“调结构”

长期降低钢的产能是必要的。因此,优化投资结构,减少高能耗钢材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高科技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从而减少对钢材的需求,促进钢材和其他建筑材料的供需平衡十分重要。为了平衡钢铁供需矛盾,我们要么扩大供应,要么减少需求。从两个方面的比较来看,扩大供给存在后期产能过剩压力进一步加大的风险,而适当降低基础设施投资速度相对容易,这也符合当前国家控制政府债务过度增长的政策取向。我们要抓住外贸形势好、经济稳定增长的有利时机,下决心优化调整投资结构。

标题:投资也需从“稳增长”转向“调结构”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4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