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1字,读完约4分钟
7月26日,在青岛胶州市洋河镇九鼎莲花山旁的青岛乡村公园,数千亩采摘果园里满满的蓝莓被树枝覆盖;娱乐设施,如山区钓鱼区、赛马场和儿童公园都是现成的;环顾四周,公园里挤满了游客,四周绿树成荫,郁郁葱葱。
“几年前,它还是一座荒山,但现在它已成为一个美丽的乡村公园。”洋河镇东王家庄党支部书记王永村对记者说,他大半生都住在东王家庄,亲眼目睹了村子附近采石场的兴衰。
东王家庄村曾是胶州市为数不多的省级贫困村之一。过去,村民们“背对着天空面对着黄土”,在几英亩的薄地上勉强维持生计。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在2012年之前,许多采石场相继建在村子附近的山上。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开采出来的麦饭石被运往全国各地,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当地的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
给王永村印象最深的是采石产生的粉尘。“雾蒙蒙的一片,污染空的气体没有提到,而且挖掘时的噪音特别大。”王永存记得,一天最多有500多辆卡车从这里拉石头,轰鸣声没完没了。
随着空山的挖掘,周围的植被和水系都被破坏了,最后,巨大的坑洞成了废墟。安全隐患突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地长期闲置浪费,采石场周边环境治理迫在眉睫。2012年,所有村民在东王家庄村召开全体大会,一致决定关闭采石场。
对于废弃采石场和其他闲置土地,胶州市洋河镇政府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培育果蔬采摘、生态观光和休闲旅游,建设“特色镇”、“生态镇”和“公园镇”。如今,“全镇是公园,每个村庄都有景点”已经成为洋河的一大特色。
青岛乡村公园是建在老矿遗址上的。“我们的公园是中国第一个以乡村元素为理念的文化创意产业主题公园。”青岛农园副总经理王自豪地说,该园占地1000亩,投资2000万元,已于2013年底竣工。今年是该公园建成的第四年,也是其运营的第一年。
园区采用以色列第四代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引进国内外高附加值的优质品种40多个,共培育种苗50多万株,已成为“山水洋河、四季有果”的采摘园。
"我们的目标是把它建成集观光、旅游和创意为一体的休闲度假胜地."王说,公园有采摘区、儿童娱乐区、可爱与宠物互动区、混水摸鱼区、非物质文化展示区等。,利用地形优势还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儿童在乡村玩耍的原始生活场景,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享受乡村生活的休闲。
不仅如此,去年,东王家庄村优越的地理位置也吸引了专门经营寄宿家庭的企业。当商人的想法被提出时,村民们纷纷鼓掌。很快,许多村民租出了自己的小院子。王振华在毕业后不久就准备开始创业,他也看到了这个机会,并回到家乡建立了一个寄宿家庭。
“与农业相比,收入肯定增加了,环境确实好得多,而且更加绿色。”王振华告诉记者。除了建立一个寄宿家庭之外,东王家庄的村民转让了土地,贫瘠的土地被开发成了一个农家宴会,一个采摘园,一个种植园和其他景点。通过在线应用平台的推广,村民们有了更多的致富渠道。
2016年,东王家庄村彻底摆脱了贫困村的帽子。村民不仅可以分得土地,还可以被企业聘为高级技术工人。在洋河镇,辐射56个村庄的“一带一路四区”旅游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土地花田、户外运动、鲜果采摘、美食家园等多种旅游形式也在不断拓展。
随着旅游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村民们的口袋鼓鼓的,他们的日子越来越丰富。“我们村在2014年前可以说是‘零收入’。旅游业发展以来,村集体收入达到40多万元,村民年收入比过去增加了5000元。”王永存说。
以生态旅游为突破口,依托自然和资源优势,逐步巩固“四季山水·洋河”旅游品牌建设。实践证明,在洋河镇,青山绿水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2016年,仅举办“慢生活体验节”,就接待了18万游客,当地农民收入增加了2000多万元。2017年,该活动预计将吸引约25万游客,旅游收入接近3000万元。(中国经济网记者刘成通讯员阎利军)
标题:青岛一采石场变身农村公园 绿树围合带动旅游发展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5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