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4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南昌8月18日电:为什么过去的贫困村吸引了272人登记为“非农民”

新华社记者刘建、胡金武、余贤红

江西省福州市东乡区岗上集镇东源村曾是一个著名的贫困村。在过去的两年里,这个村子里有272人自愿将他们的户籍改为“非农业”。

“凤还巢”有两种驱动力。一是新农村建设后,农村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业发展了;其次,农村户口的“含金量”正在增加。东源村不是这样。在过去的一年里,东乡区只有2521人带着户籍回家。

昔日贫困村为何吸引272人户籍“非转农”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勇表示:“从过去单向的‘农业非农化’到双向的城乡户籍,这表明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人’的流动更加顺畅。”

许多在这个城市住了很多年的人要求把他们的户口搬回来。村党委书记文慧告诉记者:“仍然有人要求回家。为什么?或者这个村庄有吸引力!”

像旧房子一样修理旧房子,干净整洁的道路,一个新的休闲广场,一个小公园...这座白墙白瓦的村庄,让人有一种“看山川,忆乡愁”的感觉。一个大型莲藕种植基地、西番莲温室基地、肉鸡养殖基地和渔业基地吸引了数百名当地人前来就业。

昔日贫困村为何吸引272人户籍“非转农”

在过去,东源村一年四季都很干旱。在最严重的情况下,2000多英亩土地被洪水淹没;饮用水质量很差,严重疾病的发病率一度高达千分之七。外出谋生成了大多数村民的选择。近年来,政府从群众关心开始,实施饮水工程,有496名村民饮用自来水。与此同时,更新了灌溉站设备,消除了洪水,修建了农村公路...近两年来,东源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到500万元。在去年东源村的扶贫调查中,所有指标都通过了。

昔日贫困村为何吸引272人户籍“非转农”

基础设施的升级增加了农村户口的“含金量”。将近60岁的余文辉指着自己的手指说了很多村里的好话:“村里有公园、池塘、休闲广场和乡村保健中心。这个村庄给孤独的老人提供动态的健康监测,这个村庄已经重建了这个村庄。孙子女上学很方便……”

昔日贫困村为何吸引272人户籍“非转农”

比余文辉年轻的村民珍惜致富的机会。他们要么选择自己创业,要么直接在自己的村庄工作。45岁的村民饶桂虎一年到头都在外面工作。2000年,他努力将儿子的户籍搬到县城,两年前又搬了回来。

昔日贫困村为何吸引272人户籍“非转农”

他说:“我在这个城市的建筑工地上每天挣180元。”现在道路已经修好,家里种植的蔬菜可以直接供应到城市地区。仅在2月份,我就赚了2万到3万元。我儿子也打算留在村子里务农。”

昔日贫困村为何吸引272人户籍“非转农”

一些村民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47岁的饶中华一直在马来西亚和印尼从事艺术和手工艺展览,在过去的两年里他回到了这个村庄。他分析说:“这个村子离市区只有一二十公里,从事农家乐是有利可图的!”

昔日贫困村为何吸引272人户籍“非转农”

东源村有3020人,耕地面积3356亩,人多地方少。户籍“返乡”必然导致村民承包地和宅基地的调整。

饶说,由于村民的切身利益,村民需要征得全村村民小组负责人的同意,将他们的户籍搬回村里,而且只能为村里的居民办理。在土地分配上,东源村采取村组内部充分讨论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签订《土地使用权公约》。

昔日贫困村为何吸引272人户籍“非转农”

饶文慧说:“只要村民的意见得到充分尊重,方法总是比困难更难。”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严松

标题:昔日贫困村为何吸引272人户籍“非转农”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5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