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7字,读完约4分钟
如今,信用卡已经成为人们出国购物最常用的支付方式,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这种方式来实现洗钱和资产转移的目的。为了打击境外信用卡消费的混乱局面,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自21日起,所有境内银行卡的境外取款和单笔1000元人民币以上的消费信息都要上报。
一些好奇的宝宝可能会问,为什么1000元应该是标准?
一些网民质疑这是否与外汇形势有关。
回答:
苏宁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智龙在接受《新京报》金融管理集团采访时表示:1000元的单次消费或现金支取是居民消费海外、小购物和中等消费的门槛。1000元以下基本能满足海外小规模消费的需要,但较大的支出金额一般在1000元以上。监测1000元以上更有利于提高数据的质量和有效性。
事实上,由于消费信息是由银行直接向外汇局报告的,因此,收款标准的设定不会影响个人使用银行卡进行交易。但是,如果国外消费长期超过1000元,可能会被视为涉嫌洗钱,然后会被重点关注。
此外,外汇局已经回复了网友的提问:这是外汇局的日常工作,与当前外汇形势无关,不涉及现行外汇管理政策的实质性变化。
事实上,过去国内银行卡海外交易的统计主要采用总量统计模式,无法将非法消费信息与个人信息一一对应。为此,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规定,对非法消费信息进行收集和筛选,并返还给发卡银行,以便发卡银行加强对该卡境外交易的日常监控和管理,为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提供证据。
喜欢“剁手”的朋友想知道更多:信息报告会影响我们的购买吗?答案如下。
你需要个人报告吗?
示例:
张小姐带着孩子出国旅游,觉得出国很难,住五星级酒店,吃大餐,买衣服,每次刷卡,扣除的金额都超过了1000元。王先生想:“你不知道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新规定吗?如果你用一张信用卡消费超过1000元,应该报告个人信息。你看我多聪明,我在刷支付宝和微信。”
然后问题就来了。张小姐需要报告她的个人信息吗?王先生不会刷卡付费来收集信息是真的吗?
积极的解决方案:
个人无需报告信息,支付宝、微信钱包等非银行支付不在信息收集范围内。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与经济合作研究所研究员梅新宇在接受《环球网》采访时表示,个人消费记录已经在金融机构的信息统计中,新规定只要求银行报告信息。为了进行大数据分析,便于对洗钱、外逃等异常交易的调查和处罚,它们被伪装成正常交易的线索和规律,不会影响个人的正常消费。
国家外汇管理局通知明确规定,信息采集范围“不包括非银行支付机构提供的银行卡境外交易”。
此外,当国内银行卡在海外兑现时,信息会自动上报给国家外汇局。
采购人员会受到限制吗?
示例:
董小姐平时喜欢海涛,这与她一个同学出国留学不谋而合,想请同学们帮她买些奢侈品。董小姐发现,论坛上有人说,如果金额超过1000元,就要上报消费信息,这可能会限制消费,可能会被征税(中信经纬客户注意:被征税就是包裹被海关扣押,需要缴税才能放行),等等。
这让董小姐吃了一惊。报告消费信息真的会对消费产生影响吗?
积极的解决方案:
不,帖子上说的是错的。
人民网(603000,诊断单元)曾发文称新规定的主要目的是监督,1000元不是限制消费额度,实际上对普通人(603883,诊断单元)的正常消费没有影响。你仍然可以买你应该买的东西,也不意味着有人会在海涛之后要求你纳税。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接受杨光采访时指出。即使是经常交易超过1000元的海涛人也不用担心。毕竟,清朝是自觉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没有问题。做你应该做的。可能有人在看,但只要你不违法,就没有问题。他针对的是极少数人,所以不要把它理解为越来越严格。这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我们正在监督非法和不合理的事情。”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你仍然可以在买买中买到自信!
标题:今起境外刷卡超千元需上报 出国买买买你需知道这些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5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