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46字,读完约2分钟
中国科学家23日报道称,一种小分子化合物可以帮助抗癌病毒更有效地杀死肝癌细胞,其效果就像在导弹上绑上一个“强爆炸袋”。这给世界第二大癌症杀手肝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杀死癌细胞但对正常细胞无害的病毒被称为溶瘤病毒。世界上第一个溶瘤病毒报告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发现一名宫颈癌患者感染了狂犬病病毒,肿瘤消退。2005年,中国批准使用溶瘤病毒h101治疗难治性晚期鼻咽癌,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批准的溶瘤病毒药物。
中山大学闫教授当天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报道了溶瘤病毒m1研究的重大突破。M1病毒于1964年首次在海南的蚊子身上发现。它对人类无害,只在马和猪之间传播。2004年,研究人员在一项实验中意外发现m1病毒可以溶解大鼠的神经胶质瘤。
为了提高m1病毒的抗肿瘤作用,严的团队筛选了数百种临床抗肿瘤小分子化学物质,发现一类靶向内质网相关降解途径(erad)的小分子化合物可将m1病毒的抗肿瘤活性提高3600倍,且对正常细胞无毒性。严的团队称这种效率提升为“精确效率提升”。
研究人员将低剂量m1病毒与这种增效剂结合,发现它可以将人类肝癌小鼠的存活时间延长一倍以上。在接近人类的食蟹猴中,联合应用m1和增效剂也是安全的。
严向新华社解释说:“我们可以形象地把溶瘤病毒m1比作自动锁定肿瘤细胞的制导导弹,而erad抑制剂的加入就像是把一个具有自身筛选功能的强爆炸袋绑在导弹上。”携手合作,效果不言而喻。”
这种增效剂是否适用于m1病毒患者可以通过在erad途径中检测一种名为vcp的蛋白质来预测。具体而言,如果手术切除后肿瘤组织中的vcp蛋白高表达,则意味着患者适合该联合治疗方案,如果表达低,则意味着患者不应接受该联合治疗方案。在肝癌患者中,肿瘤组织中vcp蛋白的高表达是常见的。
严说:“这些结果表明,将该方案应用于治疗我国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缺乏有效药物的肝癌具有很大的潜力,这为难治性肝癌带来了新的希望。”
颜的团队关于溶瘤病毒m1临床转化的研究得到了中国“十三五”期间重大新药研发专项基金的支持。目前,他们仍在新药申报前进行临床前研究,并计划在2018年申请临床试验批准。
(原标题是“中国科学家将抗癌病毒与一个“强爆炸包”捆绑在一起”)
(主编:何一华hn110)
标题:中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化合物,能助抗癌病毒更有效杀死肝癌细胞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6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