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32字,读完约2分钟

我们的记者赵伟

8月24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与软件司的指导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17)》(以下简称《评估报告》)。作为《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颁布后的第一份年度大数据产业评估报告,它为中国大数据产业及相关产业管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大数据产业区域集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评估报告侧重于三个层面:区域、行业和企业。通过制定指标体系计算发展指数,分析发展水平、水平和特点,分析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CCID智库软件产业研究所所长潘文表示,区域大数据发展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用于评价区域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由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组成。行业大数据发展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工业、金融、教育等10个行业来评价行业大数据的发展水平,由4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组成。企业大数据发展评价指标用于评价开展大数据业务的大数据企业的发展水平,由三个一级指标和八个二级指标组成,即基本概况、R&D创新和市场拓展。

大数据产业区域集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从产业链的主要环节、重点行业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具有特殊细分的大数据企业等三大类38个细分领域对国内大数据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细分和展示,更有助于窥探大数据市场的整体生态地图。潘文说。

大数据产业区域集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2016年,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引领产业发展,其所在区域大数据产业发展总指数占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总指数的38.5%。大数据产业区域集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和东北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趋势明显。同时,我国东、西、中、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最高,占全国大数据发展指数的44%,其次是西部地区,占全国总指数的31%。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占17%和8%。

大数据产业区域集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2016年,中国10个重点行业的大数据发展水平明显不同。由于行业特征、生产特征和发展需求不同,行业大数据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行业特征。各行业大数据的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金融、政务、交通、电信、商贸、医疗、教育、旅游、工农业。与此同时,中国的行业大数据发展从消费和生产方面来看,消费(金融、政务、交通、电信、商业、医疗、教育、旅游)大数据发展指数占整体发展指数的89%,而生产(工业、农业)大数据发展指数占整体发展指数的11%,行业大数据发展正逐步从消费向生产渗透。尤其是金融和政府大数据发展指数值更为突出,分别占总指数的16%和15%。

大数据产业区域集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2016年,中国大数据企业整体呈现金字塔式的实力分布。从金字塔顶端看,中国大数据企业发展指数高于50的企业数量仅占5%。企业基本纵向指数呈现出明显的斜率变化趋势,可分为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长尾企业。企业技术R&D指数显示了龙头、中小微主体的总体趋势,技术R&D指数超过20的龙头企业数量占6.45%。企业的市场扩张指数呈现稳定的分布格局,少数企业表现突出,中国大数据企业市场扩张指数小于12的企业占92.17%。骨干企业发展仍在集聚,80%以上的企业集聚在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具有良好信息技术产业基础的省市。

大数据产业区域集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将迎来黄金时期,产业集群将进一步发展特色化,技术集成和创新将进一步深化,面向智能制造的产业大数据能效将进一步释放,政府大数据将成为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的有力支撑,大数据安全和跨境数据流将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潘文说。

标题:大数据产业区域集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6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