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60字,读完约7分钟
合肥高新区承担的离子药物中心全面开展研发工作,离子源、超导磁体、射频系统、能量还原器等关键部件和子系统相继通过测试。计划在2017年底前完成大部分组件的开发,以便进行整体组装。图为技术人员在离子医疗中心做实验。
我们的记者
白海星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已经成为引领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培育的重要平台。本报记者白海星照片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高新区)作为中国首批双创新示范基地,正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公共安全、新能源等领域迎头赶上。积极引进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聚集创新团队,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创新体系,不断以新的成绩给出新的答案。在中国147个高新区的最新综合排名中,合肥高新区排名第六。
“合肥高新区一直致力于最有发展前途的区域的集约化培育,以创新创业为最大使命,以全地区的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深化创新发展试验区。”合肥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道君说。
布局前沿产业
合肥高新区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战略性前沿技术为重点,继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成熟技术产业化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人工智能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战略性和挑战性的前沿技术。合肥高新区已经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音谷”,是唯一一个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科达讯飞(002230)引领的智能语音产业链集聚效应明显,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价、声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今年5月13日,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合肥高新区成立。该实验室已填补了中国大脑智能工程实验室的空空白,并将成为合肥下一个主要的新兴产业。宋道君告诉记者。
合肥高新区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战略性前沿技术为重点,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成熟技术产业化。量子技术已经应用于墨子科学实验卫星和第一台光学量子计算机。
合肥高新区在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将构建梯度产业结构,完善基础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产业结构优化。以家电和汽车规模制造为基础,以光伏和电子信息为骨干,以集成电路、精密医疗等主导产业为先导,形成了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家电、电子信息、光伏新能源、汽车及设备制造等四大产业都形成了规模超过300亿元的产业集群。
目前,合肥高新区有5000多家企业设立了专职科技研发部门,有60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每万人新增知识产权1.7万项,有效发明专利261项,是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的2.1倍。
推进平台建设
合肥高新区以产学研用一体化为导向,构建协同创新平台集群。世界级的创新平台已经成为创新和创业的“引擎”
2017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批准了合肥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建设规划。围绕这一规划,合肥高新区承担了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超导核聚变中心、合肥天地综合信息网络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能能源(600869)创新平台等五大平台的建设。同时,积极参与了联合微电子中心和大基因中心两个平台的建设。
作为核心承载区,合肥高新区积极行动,成立了服务团,推进合肥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平台建设。每个平台项目都由管理委员会的一名副主任负责推广和调度。目前,离子医疗中心已全面开展研发工作,离子源、超导磁体、射频系统、能量还原器等关键部件和子系统已相继通过测试。计划到2017年底,大部分部件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和组装。
合肥高新区以产、学、研、用一体化为导向,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合肥高新区成功引进广州生物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平台项目;正在洽谈引进国家信息安全评估中心、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污染检测先进技术与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继续建设和提升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创新与工程研究所等协同创新平台,构建覆盖企业成长全周期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世界级的创新平台已经成为合肥高新区创新创业的“引擎”。
收集创新资源
合肥高新区吸引科技服务机构落户,并实施一系列政策促进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集聚,实现园区创新发展
面对“双创新”浪潮,合肥高新区吸引科技服务机构入驻,并实施一系列政策促进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实现园区创新发展。
合肥高新区着力培育“基金丛林”,打造“中安创谷”基金生态圈,吸引风险投资机构不断入驻,支持各类企业发展。今年,合肥高新区的资金管理规模高达1200亿元。
“高新区通过促进科技和金融的发展,为各类具有新技术、新观念、新模式的创业团队和处于萌芽阶段的创新型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宋道君表示,2016年合肥高新区财政支出中,科技投入达到7.6亿元,带动全社会对中小科技企业投资47.2亿元。
为了促进人才集聚,合肥高新区采取了公共租赁和货币补贴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初引进人才的住房问题。2017年,它计划建造约600套人才公寓,占地60英亩。同时,建立人才全方位服务的绿色通道,为符合政策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发放“绿卡”,开通网上服务窗口,提供工商登记、出入境证件申请、居留登记(居住证)、网下人才结算等服务,在中国科技大学高级技术研究院等人才聚集区试点设立人才服务工作站,推进服务提升。
2016年4月,合肥高新区为园区内企业推出“合作创造券”。“合作创造凭证实际上是替代传统的后补贴政策资金,从而实现科技支持政策的优势。园区企业可以使用合作创建凭证向技术中介服务机构购买服务。”合肥高新区科技局局长徐洋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合肥高新区共发行了2000万元的创造券,两小时内就被800家企业抢走。“我们计划在10月份再发行3000万元的合作创作券。”
合肥高新区还聚集了技术咨询、科技金融、创业孵化、人才服务等300多家科技服务机构,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新”服务平台。目前,合肥高新区正在形成“高端领军、产业创新、专业技术、外国专家、海归、企业家”的多层次、全方位人才体系。园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占员工总数的43%,拥有高端领军人才228人,归国留学生和常驻外国专家1400人。
通过减免企业费用、提供优质配套服务、增加奖励和补贴、帮助企业聚焦R&D和市场,合肥高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了国内领先水平。2016年,园区累计企业相关费用超过1.38亿元,启动了1.7亿元“降本”奖励;工业增加值率高达33.4%,居全国高新区第二位;企业净利润达到8.8%,比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高出3.5个百分点。
合肥高新区正在努力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带动、开放发展、产城融合”四大战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不断以新的行动交出新的答卷宋道君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白海星(文婧)
标题:合肥高新区瞄准最有潜力领域 精耕细作"创新创业"试验田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6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