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5字,读完约3分钟

玻璃易碎,这是人们的固有印象。然而,在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玻璃器皿行业是“养活一个县”的支柱产业。随着全球经济衰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祁县玻璃器皿行业数量多、规模小、人工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的问题日益突出。“小、散、乱”的局面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近年来,祁县以加快创新转型为重要突破口,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了技术、品牌、质量等新的核心竞争优势,走上了传统产业成功转型升级的新路。

玻璃器皿产业“活”了祁县经济

记者走进位于祁县赵宇镇丰泽村的祁县天久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看到工人们紧张地忙碌着。去年,公司为杭州20国集团峰会独家订购国宴玻璃器皿,包括17种红酒杯、白兰地酒杯、白酒杯和茶具,共4万多件产品。公司负责人桂露拿起两个玻璃杯,碰了碰,说:“我们生产的玻璃器皿是手工吹制的。它由晶体制成,不含铅,金属含量很高,具有很好的渗透性和柔韧性。在餐桌上相互碰撞后,它不会轻易折断。”

玻璃器皿产业“活”了祁县经济

桂露介绍说,这项独特的技术已经能够与国外顶尖的玻璃器皿生产技术竞争。目前,公司产品不仅进驻北京等一线城市的五星级酒店,还出口到美国、英国、德国等地。

玻璃器皿产业“活”了祁县经济

近年来,在市场的带动和政府的引导下,山西省祁县的玻璃器皿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批综合深加工技术,如手工吹制、绘画、描金、镀金、贴花、烤花、喷彩、刻花、喷刻等。产品有40大类6000多个品种,畅销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欧美。目前,全县有38家玻璃器皿生产企业,员工近2万人,日化产能600吨,年产值23亿元,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手工吹制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和手绘加工生产基地。

玻璃器皿产业“活”了祁县经济

与燃煤和天然气加热方法相比,电炉温度稳定,可大大提高玻璃质量,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祁县东久玻璃厂是全县最早实施“电能替代”的玻璃企业之一,其立竿见影的效果令负责人卢万里非常满意。在实施“电能替代”五个月后,国外产品的市场份额从25%逐步提高到32%。

玻璃器皿产业“活”了祁县经济

今年年初,祁县大力推广电热新能源替代技术在玻璃企业的应用。据环保部门计算,使用后,企业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96吨,二氧化硫排放量9.2吨,氮氧化物排放量7吨。“电能替代”只是祁县玻璃企业在全县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享受的诸多“好处”之一。近年来,祁县加快了玻璃器皿行业的发展,这不仅让企业尝到了甜头,也让祁县的玻璃行业步入了快车道。

玻璃器皿产业“活”了祁县经济

为了支持和引导产业发展,祁县政府设立了“玻璃器皿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资金500万元,为玻璃器皿企业的指标增长和技术改造提供专项支持。鉴于大多数玻璃器皿企业规模小、分散、混乱的特点,本县鼓励优势企业并购发展潜力不大的小企业,培育能够带动行业发展的大企业和大集团;鼓励中小企业通过相互参股和技术联盟建立“产业联盟”,规范其在生产管理、质量控制、销售和服务等方面的运作。;鼓励企业投资新的自动化生产线,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利用批量生产增加市场份额;支持手工吹制产品走精品之路,重点培养高端玻璃器皿设计和营销人才,以及吹制技师、手绘技师等高级技术工人,实现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

玻璃器皿产业“活”了祁县经济

祁县县委书记吴文生表示,祁县玻璃工业将坚持“面向世界,创品牌,发展人与机,做大做强”的发展理念,运用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玻璃工业升级换代迈上新台阶。(经济日报记者刘存瑞·魏亮)

标题:玻璃器皿产业“活”了祁县经济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6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