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74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京津冀走上正轨”的增长记录
新华社记者李坤、丁静、王敏
一百多年前,京津冀是中国铁路梦想开始的地方。在过去的100年里,它逐渐成为世界上轨道交通密度最大的地区,并成为中国高铁腾飞的地方。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随着城际铁路网的建成,京津冀将在轨道交通的支撑下,建成世界级的城市群...
从中国第一条铁路到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
1865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在北京城外诞生。这是一条由英国人修建的1000米长的小铁路。试点列车被认为是一个嘈杂的“怪物”,被愚蠢的清政府拆除。
1881年,中国第一条实用标准轨距铁路——唐(山)徐(葛庄)铁路开工建设,从此拉开了中国铁路独立建设的序幕。
1905年,中国人詹天佑设计的第一条不使用外资和人员的京张铁路开始修建,这是当时中华民族最振奋人心的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津冀铁路越来越多,汽车跑得越来越快,三地越来越近。用天津铁路投资控股集团总经理姜道斌的话说,京津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铁路网最密集的地区。
2008年,中国首条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投入运营,将中国带入了高铁时代。
半小时的行程极大地促进了北京和天津之间的人员交流。王若冰曾在北京的一家汽车媒体工作,自2009年以来,他已成为京津之间的通勤者。他每天早上乘电动车去天津火车站,乘城际列车去北京,晚上回天津。“早餐和晚餐可以每天在家吃,既安全又舒适。在北京租房是无法体会这种感觉的。”王若冰说。
截至2013年底,北京和天津之间的旅客运输量约为1亿人次,两地已成为同一个城市。
从点对点的平面交通连接到立体交通的多式联运
2014年2月,京津冀协调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交通运输成为第一次发展的重要方面。京津冀轨道交通建设不仅打破了行政壁垒,加快了发展,而且与其他交通方式合作,逐步形成立体交通新格局。
“北京机场吃不饱,天津机场吃不饱”是京津机场长期面临的现状。从邻近的天津机场引导北京旅客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提高旅行效率。2014年8月28日,天津机场2号航站楼开放,天津地铁2号线直接连通。从此,两地居民可以享受京津无缝拼接。
在轨道交通的帮助下,北方最大的港口天津港(600717,诊断单元)进一步发展了海铁联运功能。2016年6月,京津冀首个海铁联运集装箱铁路综合枢纽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建成并投入运营。五个月后,这里开通了一条货运通道,直接通往白俄罗斯明斯克的钟白工业园区。
便捷的立体交通极大地促进了京津冀的产业转移。致力于基因测序服务的天津诺合致远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天津武清区落户已有三年多。34岁的总裁助理蔡京(音译)表示,如果没有便捷的铁路运输,大多数员工都无法搬出北京。
2014年初至2017年初,天津企业在河北省投资项目2600多个,累计资金1300多亿元;2015年至2016年,天津签署合同引进3198个北京项目,包括总部企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医疗机构、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和工业项目,协议投资6993亿元。
从单一投资到“轨道+土地”打造“双城记”再到“多城记”
三年多的协调发展使京津冀轨道交通布局更加优化,天津和石家庄先后成为继北京之后的区域性轨道交通枢纽。同时,一直引领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京津冀地区也开始了轨道交通建设的新探索。
2016年底,《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据项目负责人高明介绍,24条新建城际铁路里程将达到3457公里,总投资6500亿元。2020年前,京唐线、京滨线等9个项目将实施,总投资约2470亿元。2017年,随着熊安新区的建立,部分线路进行了调整。
根据规划,到2020年,新建的城际铁路将把区域内所有地级以上城市与现有路网连接起来,有效地支持和引导区域空的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京津之间的“双城记”将逐步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的“多城记”。
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郝维亚表示,与此前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直接投资不同,京津冀城际铁路将利用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收益来回馈轨道交通建设。
铁路运营的损失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轨道+土地”模式在京津冀地区的实施面临多重挑战,但业内人士认为,新模式逐渐探索出铁路建设由地方政府控制的思路,中国铁路总公司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和标准支持,也将突破铁路建设依赖资金和银行贷款的模式,有望开创中国铁路建设的新局面。
特写: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住在简单的山洞里,睡在土炕上;在这里,共产党为贫困儿童建立了学校,让他们自由学习和阅读;当红军胜利时,人们会给他们唯一的食物...这是美国著名记者斯诺1936年在陕北延安接受采访时看到的。
通过斯诺的笔,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真面目:它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无限前景的大众化政党。>>
标题:“轨道上的京津冀”成长记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6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