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90字,读完约10分钟
首先,cpi和ppi:这属于经济学家的纠缠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学家最纠结的经济现象之一可能是cpi和ppi之间的剪刀差:
中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自去年9月以来首次出现正增长,然后一路攀升,目前仍处于较高水平。由于生产者价格指数是积极的,对中国通胀的看法从未停止。不幸的是,一年后,中国的cpi仍然很低,不到2%。
众所周知,美国、欧洲和日本央行都将2%的通胀率设定为他们梦寐以求的政策目标,因此中国的通胀水平低于2%。就数据意义而言,人们应该更担心通缩和经济衰退,而不是通胀。
几天前,统计局发布了8月份的价格数据,生产者价格指数再次上升到6.3%,这并不奇怪。令人兴奋的是,cpi的增幅这次也有所上升,达到了1.8%。剔除今年1月的春节,这1.8%是今年cpi同比增幅最高的一年。
统计局还发布了一系列经济数据。普遍的看法是,经济数据远低于预期,而且可以预见,今年之前经济数据将会很高,然后会很低。
我不明白每个经济指标下的基础资产数据是什么(统计局显然还没有准备好让我理解),所以我就不讨论它们了。我更关注一个数据:发电。
8月份发电量同比增长4.8%,为去年最低增长水平:
从发电量数据来看,8月份的经济确实相对较差。这一次,统计局相对诚实,没有做数据。
价格数据和经济指数数据重叠,许多人不得不为滞胀是否即将到来而挣扎。
事实上,通货膨胀、滞胀等等。都是宏观经济概念。如果你不投资国债等资产,宏观数据就没有什么参考意义。如果你不是一个想研究经济总体趋势的经济学家,那么沉湎于宏观数据就更没有意义了。
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你不知道宏观数据的基础资产是什么,例如,那个篮子的cpi商品结构是什么,我想很少有人说得清楚。当基础资产组合不明朗时,两个人讨论一个经济指标,基本上是空对空.
如果我们必须通过经济指标来了解宏观经济形势,我们还必须在底部找到简单的资产,如发电量和货运量。
从这两个指标来看,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大幅放缓,到2015年,这将是一场典型的衰退,但完全没有gdp数据显示的稳定性。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根据这两个指标,我们在经历了一轮经济衰退后,正处于强劲反弹之中,这种反弹会持续多久还不得而知。
因此,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宏观数据中有太多的未知数,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些宏观数据下的微观经济意义。
第二,接力赛的能力
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微观意义应该在过去一年左右的上游企业股价狂欢投资之后才能理解。与生产者价格指数相对应的资产组合是上游原材料,如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纸张等。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的背后是原材料价格的狂欢,具体到微观意义上来说,就是企业在做上游原材料的表现。
举例来说,香港市场上三家造纸企业去年和今年的表现都是杠杆化的。玖龙纸业16年下半年的利润超过了2015/2016财年的年度利润(注:玖龙纸业的财年于6月30日结束,因此下图中的2017年第2季度与玖龙纸业2016/2017财年上半年的业绩相对应)。利润的增长点主要是毛利率的提高,而毛利率的上升,得益于价格的上涨,进入了9月份,造纸行业又进行了一轮涨价潮。
为什么价格上涨,或者为什么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这很容易回答:全力以赴。
一个朋友曾经告诉我,在某个行业交流小组,有很多的悲伤和悲伤,供应商和同行基本上断水断电。在一个已经开业多年的大工厂里,甚至连电箱都从墙上拆下来了。
他说,在这种情况下,今年的经济怎么会好呢?数据有什么问题吗?
这位朋友不明白的是,政府需要提高生产率的效果。
事实上,这种“悲伤和悲哀”早就应该发生,而且应该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每一次危机都是提高行业集中度的机会。然而,在政府释放水资源后,市场主导的减排量被无限期推迟。
到目前为止,政府不得不以环境保护的名义,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引导上游产业的快速去产能。我朋友困惑的回答是,过剩产能已经被人为移除,产出已经转移到大企业,所以经济数据肯定不会恶化。
去产能的微观意义在于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竞争模式:没有价格战是令人厌恶的,而提高价格和改善绩效是重要的。这种竞争格局再次被打破。当大型企业填补空失去的产能时,在价格的刺激下,产能扩张可能会过于激烈,这是未来的事情。
现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当上游正在经历产能流失的狂欢时,中下游的企业在做什么?
cpi数据的微观经济意义告诉我们,他们没有提高价格,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将上游原材料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反映在他们的业绩指标上,首先,它必须是毛利率的下降。
例如,中国快速发展的巨人:中国想要想要,孔大师,统一和大理。中国旺旺以统一的毛利率损失最大,均达到3.3个百分点。孔师傅的毛利率也下降了2.5个百分点,大理是个意外,让我很吃惊。大理的产品结构调整和提价能力可以使其基本覆盖上游的瓶罐罐,其毛利率只下降了0.6个百分点。
作为香港消费类股的新贵,周黑鸭的毛利率也下降了1.8个百分点,这大大减缓了其利润增长,吓坏了投资者。结果公布后的第三天(第二天,台风停止了市场),周黑鸭的股价暴跌了12点。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的几个白色能源巨头:格力、美的、海尔和海信科龙(000921,诊断股票)。除青岛海尔(600690)外,其他三家公司的毛利率都下降很多,其中海信科龙下降最多,下降近5个百分点。
这也使得海信科龙股价跌幅最大的几个家电,如h股,大幅下跌超过40%。
这些企业都是各自行业中的大型企业,无法避免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负面影响,所以行业中小企业的情况是可以想象的。
行业老大带着弟弟为消费者承担上游原材料的成本压力。大哥没有提价,弟弟当然不敢动。资本不足的弟弟最终只能退出市场,这也是大哥希望看到的。
例如,在护理产品的当前领导者恒安国际的上一份年度报告中,有这样一个“大事实”:
因此,大胆猜测:上游产能下降导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将推动中下游产能下降。
唯一的区别是上游由政府主导,而中下游由市场主导。
第三,投资,从竞争环境中赚钱
许多人都在为通货膨胀尚未到来而苦恼。重要的是要知道,市场主导的产能削减肯定不会像政府那样迅速和粗鲁。随着竞争格局的改善,当产能向中下游转移时,老板会有提价的意愿,因为此时提价比单纯抢占市场份额更有利。
这时,通货膨胀来得很慢。
此时如何投资?上游产能下降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去产能改善了一个行业的竞争格局,这对下游消费品极其重要。
消费品的需求方是稳定的,很难看到收入的爆炸性增长。因此,如果行业打价格战,每个人都会死,因为数量的扩张无法弥补价格的下降。此外,如果你赢了我,数量是否能得到很大份额还是未知数。
这一经典案例是中国奶粉行业过去三年的情况。从2010年到2014年,原料奶经历了一个非常大的上升市场,原料价格持续上涨,行业竞争格局稳定,人人都有肉吃。
自2014年以来,国际原料奶价格一路下跌,成本下降导致中国奶粉行业爆发激烈的价格战。就连合生元和北京美(002570)这样的大型国内奶粉企业也举步维艰。2015年,合生元花了大量资金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公司swisse,寻求转型;至于北门美,其业绩在2014年大幅下滑,2016年亏损7.7亿元,2017年上半年亏损3.7亿元。
如果我们把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原材料的上涨显然会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成本,这是没有意义的,也不会出现在终端价格中。
所需要的只是时间,时间不能支持玩家的生产能力,也不能把他们赶出市场。
因此,与其纠结于8月份cpi上涨是否是滞胀的前奏,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中下游竞争格局改善的开始,即中下游产能下降开始生效。龙头企业有权提价。在上游成本的压力下,龙头企业挤出小企业,完成去产能的竞争格局是最有利的。
我个人更关注快速消费品行业。快速消费品行业最大的魅力之一是,由于单位价格低,消费者对提价几乎不敏感,但在投资者眼中,它几乎可以完全转化为迷人的表现。
例如,在中国啤酒行业,国内市场仍然是低端的,价格低于国际品牌。通过提升消费,消费者将很难变得敏感。此外,中国啤酒行业的竞争格局已经稳定下来,目前还剩下五家企业:华润、青岛、百威、演金和嘉士伯。在上游原材料(如玻璃)价格上涨的压力下,这种竞争格局将进一步稳定,价格上涨将在适当的时候提升表现。
投资消费品,最舒服的赚钱点,正是稳定的竞争格局带来的业绩提升。
结论
如果cpi在未来继续大幅持续上升,我会明白这是上帝对中国的祝福:这意味着上游行政能力的去除,伴随着一些民营中小企业的“死亡”,出人意料地实现了上下游产业链能力的同步清理。
如果不是,这就意味着上游行政垄断价格联盟对那些本应被淘汰的人来说,实际上只是一场滑稽的复辟秀。上游价格的狂欢只是中国经济血管中暂时堵塞的一个肿块或结节,根本无法传导。至于这个结节最终会发展成恶性肿瘤还是自然消化,这取决于我们的运气。
最简单的理解是:如果行政垄断能够有效,为什么我们的经济会在1977年崩溃?
因此,如果你只投资于幸存的上游企业的损益表,最终会有问题。
你必须留意消费物价指数。
cpi持续而明显的上升趋势,实际上是那些默默“死去”的企业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信息。
2000多年前,罗马思想家西塞罗讲了一个故事:有人给一个无神论者看了一张一群人在祈祷的照片。他告诉无神论者,所有这些人都在随后的海难中幸存了下来。
无神论者淡淡地问:我想看看那些祈祷后淹死的人的画像在哪里。
这就是哲学中著名的生存偏见,这意味着当获取信息的渠道只来自幸存者时,这种信息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完全不同的偏差。
因为,“死人不会说话”。
标题:最新CPI背后的中国经济格局与投资逻辑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6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