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4字,读完约4分钟
如今,在西藏国税系统的每一个居民村,与党员干部结对的群众都有一张“心连心卡”,上面印着干部基本信息、服务内容等事项。群众在遇到医疗、就学、就业等实际困难时,可以直接联系他们的干部。
“2011年10月以来,根据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西藏国税系统先后派出1108名税务干部到农村开展扶贫工作,共安排扶贫款5573万元,完成了各阶段任务。”西藏国家税务局局长陶冬告诉记者。
将“输血”改为“造血”,准确地帮助穷人,“教人钓鱼”
最近,在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西藏斗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一个面向贫困家庭的“工程机械操作培训班”已经开始授课。来自拉萨市国家税务局两个常驻点纳木措村和杨达乡以及拉萨市对龙德庆区国家税务局的15个低收入家庭的30名学生将通过培训课程学习掌握挖掘机操作、焊接等技术,从而实现就业脱贫的目标。
开学那天,在教练的精心指导下,30名学生开始学习挖掘机的操作技术。"掌握专业技能和找到合适的工作是我们最迫切的需要."当雄县那错乡的村民礼祺说。拉萨对龙德庆区国家税务局局长罗布·次仁(Rob Tsering)表示,如果学员能在1-2个月内掌握相关技能,他们的年收入预计将达到5万至10万元,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据了解,在国家税务机关的安排下,这些学生还将学习该地区以外的工程机械的维护和修理技术。学习结束并通过考试后,学生将被分配工作。
结合实际找到正确的道路,为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西藏国税系统驻地队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找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为实现消除贫困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基础。
科纳县觉拉乡的五个村是西藏国家税务局的驻地村,其中罗堆村是理想的绿色油菜种植区。2016年,西藏国家税务局投入2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帮助罗堆村建立榨油厂,引进先进的压榨设备,加工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苷的“绿色”菜籽油,并进行物理压榨,使村民能够在自家门口实现农产品深加工。今年年初,榨油厂进入试生产阶段,基本满足了罗堆村214户542人的食用油需求。今年8月,西藏国家税务局又投资30万元对榨油厂进行了升级,增加了新设备和配件,修建了一个储存油菜籽和成品油的仓库,一个加工人员的住所,以及一条从村庄通往榨油厂的500米平坦道路。预计改造完成后,罗堆村将创造净利润约23万元,作为村委会的集体收入。此外,它还可以解决一些贫困家庭的就业问题。
结对认亲,巩固群众基础
群众的感受和评价是最有说服力的。在农村扶贫过程中,西藏国税系统农村工作队牢牢把握干群关系,形成了“不脱贫、不脱钩”的帮扶关系,不断夯实干群关系的基础。
“你看,米、面和油还没有吃完,税务局的干部又派我来了。他们还带我去看医生和买药。她是我的亲戚。”谈到与自己结对的西藏国家税务局常驻干部何沙,63岁的云南省科纳县觉拉乡扎东村老人德德非常激动。据报道,何沙是驻扎在西藏国家税务局东村的第四批扶贫小组的组长。在村里呆了一段时间后,她积极响应组织的号召,与村里46岁的贫困村民扎西(Tashi)以及德国和德国的两个长期患病的家庭配对,以识别亲属并实施精确的援助。看到老人常年生病,何沙主动为他买药看病,成为老人心中公认的“亲人”。扎西的两个孩子分别在拉萨和石家庄上学,何沙给这两个在国外学习的孩子寄书和钱,让他们安心学习和生活。
据悉,自2011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继续实施中开展了争取优势、夯实基础、造福民生的活动,西藏国税系统已进驻近百个村庄,开展农村扶贫工作。国税干部同农牧民一起吃饭、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真诚倾听群众的声音,真实反映群众的意愿,关心群众的疾苦,携手解决问题,面对面做实事。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政府与群众的“心连心”的桥梁也建立起来了。
标题:驻村扶贫六载 情暖雪域高原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7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