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6字,读完约4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太原9月19日电(记者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9月18日,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健在第十二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采访活动中,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山西非遗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与精准扶贫两不误

活动现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照片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报道,目前陕西省有116个国家级非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和168个保护单位,居全国第三位;有403个省级保护单位和723个保护单位;市级1534项,县级4010项。全国有106名代表性传承人,省级有815名,市级有1855名,县级有3502名。省、市政府将非遗产保护和保存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省政府、市政府和89个县(市、区)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其余县(市、区)已纳入工作议程。全省非遗产项目较多的9个市县建立了独立的非遗产保护机构。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山西非遗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与精准扶贫两不误

张健在现场表示,自2006年以来,中央政府共投入2.5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省已建成128个非遗产文化展览场馆和322个学习中心。特别是2017年8月,山西省非遗展览馆正式开放,从此山西省拥有了省级非遗宣传展示阵地。这些地方已经成为展示地方文化、教育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基础研究工作方面,山西省承担了6个国家级非遗研究项目,并率先颁布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山西非遗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与精准扶贫两不误

“在文化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我省实施了中国非遗传性群体的研究和培训计划。据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以来,各市县举办了550多次非遗留培训,参与者超过2万人。这些训练大大提高了非遗传性遗传者的实践水平和遗传能力。”张健说道。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山西非遗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与精准扶贫两不误

在抢救保护方面,2016年,山西省承担了文化部安排的抢救记录试点工作,率先通过了中国文化部的评估。目前,刘、(太原锣鼓)等35位全国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记录正在进行中,并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2013年至2015年,省内3个国家级和14个非遗生产保护示范基地通过财政支持和企业自筹资金投入9779万元,实施重点保护和核心技术复古修复等措施,实现了非遗直播。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山西非遗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与精准扶贫两不误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山西省注重将振兴传统工艺与扶贫相结合。张健在现场介绍,2016年,在各部门的支持下,何山醋业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在全国贫困县和顺县建设了一个年产值1亿元的人工老陈醋园区,不仅继承了400年的“德胜场”老陈醋酿造技术,还通过支持农民种植和提供就业机会,直接推动了周边10个镇的经济发展。2017年5月,山西省研究制定了《山西省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规划实施方案》(初稿),并在国家级贫困县静乐县设立了“山西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向中央政府寻求200万元,帮助丰富当地传统工艺项目的创作,帮助脱贫致富。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山西非遗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与精准扶贫两不误

不久前,《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正式颁布,提出“建设省级国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对此,张謇表示,这将是山西省加快文化发展和非遗保护的大好时机。“2015年,全省启动实施‘农村文化记忆工程’,因地制宜地保护、研究、宣传、传承和综合利用文化故里的优秀农村文化遗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引起了国家深化改革办公室的重视。”

标题:【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山西非遗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与精准扶贫两不误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7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