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2字,读完约3分钟
2017食品真实性和可追溯性技术国际论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韩晓社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9月21日电(记者晓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逐渐多元化,对茶、蜂蜜、橄榄油和葡萄酒等高价值产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然而,这些产品的假冒、伪造和以次充好一再被禁止,食品产地、品种、年份和有用成分的伪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团结行业力量,应对食品掺假和欺诈问题,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所食品真实性和可追溯性技术分会今天开始筹建。
食品真实性已成为继食品安全之后的又一重大研究课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全球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食品产业链也越来越国际化。9月20-22日,“2017食品真实性和可追溯性技术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内外食品行业专家、监管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就食品安全、食品真实性、食品标准和法规进行了充分沟通和交流。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食品司司长邓小丁表示,截至今年8月底,食品行业已有780多家生产企业通过了信用管理体系评估并获得证书。2013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试点工作方案》,在多家婴幼儿奶粉企业开展试点工作,建立了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4.7亿个产品数据上传至平台数据库。从试点情况来看,可追溯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提高质量控制能力、假冒伪劣产品的重要手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表示,在中国,食品从法律层面上讲确实是一个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可追溯技术和监管体系是食品安全的必要保障。开发相关技术可以阻止食品生产商,也可以及时解决问题,事后进行分析和判断。
对于消费者关系中的食品添加剂问题,孙认为,食品添加剂不是食品真实性的问题,按照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并不违反食品真实性原则。然而,个别企业是否声称没有增加,仍有待监督。
孙认为,食品的真实性涉及技术、法规、监管等方面,需要社会共同治理。其中,食品生产者的自律是保证食品真实性的基础。食品真实性技术和可追溯技术是保证食品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孟苏和表示,由经济利益驱动的食品欺诈和掺假是食品行业的毒瘤,这是中国食品安全需要关注的问题。然而,食品掺假并非中国独有。在全球治理体系中,主要是基于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产业链的风险评估、建立食品产假数据库和黑名单。
她说,食品真实性和可追溯性分技术分会的成立可以促进食品真实性和可追溯性技术的研究和国际交流。汇聚专家精英和行业力量,共同面对现存的问题和挑战。
标题:专家:食品真实性和溯源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7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