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17字,读完约2分钟

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P)最近下调中国金融机构评级的批评仍在增加。9月25日(周一),中国银行(601988)协会在官方网站上发布文件,回应称S&P基于“亲周期”评级法的降级是简单和片面的,是不公平的,缺乏客观性和可信度,相当于“只看树不见林”。

继财政部后 银行业协会反击标普下调中国主权评级

根据之前提到的快运金融,继国际评级公司穆迪下调中国主权评级后,9月21日,S&P宣布将中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短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1+”下调至“a-1”。长期评级前景稳定。标准普尔给出的理由是,长期强劲的信贷增长增加了中国的经济和金融风险。

继财政部后 银行业协会反击标普下调中国主权评级

中国银行业协会反驳了中国评级下调的说法,中国银行业协会在文章中回应称,S&P只关注信贷高增长可能带来的风险,而忽略了银行整体素质逐步提高的客观事实。中国银行业运行稳定,盈利能力好,风险抵消能力强。不良资产规模在世界上也处于合理水平,外汇储备丰富。可以预计,未来中国银行业将继续稳健运行,风险总体可控。

继财政部后 银行业协会反击标普下调中国主权评级

文章说:“S&P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做法表明,它只关注经济调整期的短期波动,而忽略了银行业宏观信贷环境越来越好的客观现实。”

中国银行业协会还指出,中国的债务相当于大量优质资产和稳定的现金流。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都有许多可盈利或可变现的资产,包括高速公路、城市地下公用隧道等。债务偿付能力普遍较强,并且有许多方法和手段去杠杆化。

继财政部后 银行业协会反击标普下调中国主权评级

据协会介绍,在新的正常经济增长环境下,为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中国银行业不再盲目追求信贷规模扩张支撑的增长,一些银行开始主动发展成为低资本消耗的轻量级银行。;基金脱离现实的势头已初步得到遏制;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强。

继财政部后 银行业协会反击标普下调中国主权评级

文章还指出,从政策角度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和政府的债务问题,并采取了大量的去杠杆化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当然,去杠杆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要求地方政府加快转变发展观念,不能再走高负债拉动增长的老路。

继财政部后 银行业协会反击标普下调中国主权评级

财政部称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早在22日,中国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就回应称,S&P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财政部指出,S&P关心的信贷增长过快、债务负担过重等问题,大多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老生常谈”。这种观点忽视了中国金融市场融资结构的特点以及中国政府支出所形成的财富积累和物质支持。不幸的是,这是国际评级机构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也是基于发达国家经验对中国经济的误解。这种误读也忽视了中国经济的良好基本面和发展潜力。

继财政部后 银行业协会反击标普下调中国主权评级

据财政部介绍,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在保持稳定发展趋势的同时,保持了稳步前进。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高于预期目标。经济增速连续八个季度保持在中高速区间,物价水平适度上涨。在国际收支方面,基于市场供求的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不断加剧,外汇储备规模连续7个月稳步增长,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良好信心和预期。

继财政部后 银行业协会反击标普下调中国主权评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也下调了中国的评级。华夏银行总行研究员李(600015)表示,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评级目的和评级独立性都存在问题。

继财政部后 银行业协会反击标普下调中国主权评级

他指出,业界普遍认识到,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已经失去了作为评估中介的独立性。首先,评级机构参与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分销阶段,为了方便产品的发行而失去了客观、公正和中立的评价。可能性;第二,由于评级机构的结构性产品发展迅速,它们与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一起包装金融产品,甚至在业务活动中操纵国际金融市场以获取利润。

标题:继财政部后 银行业协会反击标普下调中国主权评级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7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