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12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管理中心主任唐劲松今天说,全国已有7226家定点医疗机构开通了跨省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服务,全国88%的三级定点医院联网。有162万参保人员需要异地就医并在全国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备案,平均每名患者减少13600元。
数据地图:贵州省贵阳市某医院住院楼病房。中国宣明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000681,医疗单位)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解释各省医疗直接结算政策。
唐介绍了各省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的进展情况。他说,目前,全国联网和跨省医疗结算工作进展顺利,全国异地医疗结算系统实现了异地联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发展和建立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参保人员为重点,以异地老年人和转诊转院患者的住院费用为重点,建立了异地就医全国结算系统,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跨省医疗联网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实现了“信息流、 “业务流和资金流”,以登记为入口,以出院结算为出口,确保平均结算时间基本控制在10秒以内,异地参保人员可以快速完成直接结算手续。
同时,异地就医全国结算系统还可以支持城乡各类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包括由不同部门管理的参保人员,享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二是优化异地就医申报流程。为方便长期异地居住的老年人和符合转诊转院要求的患者享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便捷服务,需要异地就医备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采取了三项措施。
措施1:进一步简化申报流程。当要求所有参保地对其人员进行备案时,需要就医的地方提供的所有证明和印章都应注销,只要持有社保卡,就可以申请异地就医备案。措施二:进一步扩大异地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参保人员在参保地进行备案时,可以直接到其就医的城市或省份进行备案,参保人员选择异地就医的范围可以扩展到其上网并相互联系的异地所有定点医疗机构。措施三:进一步拓宽申报渠道。在其他地方,各种各样的归档方法,如电话归档和网上归档已经开放,以方便人们顺利归档和减少差事的数量。
三是建立预付款制度。为避免医疗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垫付资金,同时保证参保地与医疗机构之间医疗保险资金的顺利交换,避免资金拖欠的情况,我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建立了跨省医疗垫付制度,并指导各省建立跨省异地医疗财政专户。根据历年各省医疗费用情况,人力和社会部门以2个月的支出金额作为预付金额,通过财务账户预拨,每月定期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全国平台统一进行跨省清算。
他介绍说,截至9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将统筹地区所有医疗保险制度全面衔接起来,覆盖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为异地安置和退休、异地长期居住、异地永久工作和异地转诊等四类跨省医疗人员提供服务,并在各省开设了7226家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住院费用。 基本覆盖各省承担重大医疗任务的医疗机构,全国88%的三级定点医院联网。 有162万参保人员需要异地就医并在异地就医的国家结算系统备案,各省收取了8.8亿元的异地就医预付款。4.1万人次跨省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基金支付5.6亿元,平均每个病人减少1.36万元。
在过去的九个月里,全国范围内的跨省医疗结算系统运行顺利。随着系统覆盖范围的扩大和政策意识的提高,直接安置人数迅速增加。昨天,定居人数达到1115人,单日定居人数首次超过1000人。每日直接结算资金超过2000万元,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便捷服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和肯定。
同时,他还指出,由于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目前所取得的成果还只是初步的。为了不断推进异地就医结算,更好地满足异地就医人群的需求,下一步将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完善异地就医国家结算系统功能,提高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完善系统在线协同管理、统计分析、公共服务查询等功能,探索建立系统运行管理联系处理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强系统运行维护,确保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二是继续扩大定点医疗机构数量,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方便异地就医。在三级医疗机构已基本联网的基础上,将逐步将更多合格的基层医疗机构纳入异地就医的直接结算范围。
三是进一步优化异地就医记录服务,努力实现应有的准备。特别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主动备案。继续优化和简化备案流程,创新备案方式。
第四,实行“医疗场所管理”,避免各地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推进医疗保险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将异地医疗费用数据纳入医疗场所监管范围。
第五,积极推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与有关部门合作,通过各种措施,缩小不同地区之间医疗资源配置的差异,使群众能够尽可能就近就医,照顾好疾病。督促定点医疗机构落实转诊制度,促进有序医疗秩序的形成。
(主编:何一华hn110)
标题: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88%三级定点医院已入网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7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