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4字,读完约4分钟
与过去几年中国制造业订单外流的消息不同,一些外国品牌发现了中国制造业的“好处”。
据日经中文网站报道,优衣库在日本的兄弟品牌谷开来将在中国追加服装订单。尽管gu目前将其大部分生产业务放在工资较低的新兴市场国家,但它将在靠近消费地日本的中国进行额外生产,并建立一个能在30天内投放市场的系统。尽管日本服装企业一直在推动生产的“去中国化”,但其他国家生产所带来的交货时间延长、库存过多等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市场吸引订单返回
根据日本纺织品进口商协会的统计,就数量而言,2016年日本进口服装在中国制造的比例下降到65%,五年间下降了1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东南亚增长超过10个百分点,达到23%。
根据一些计算,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越南的两倍,是孟加拉国的四倍。但是,对顾先生来说,中国从下单到上架的时间比东南亚快1~2周,所以避免缺货和在旺季增加销售显然更重要,这也可以减少因库存过多而不得不降价促销的情况。
现在,gu仍然在孟加拉和其他地方进行季前生产,而该季的额外订单则在中国进行生产。然而,这种策略是一种痛苦的经历。顾很早就将生产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以提供比优衣库更便宜的商品。在截至2016财年(2016年8月)的四年中,gu的销售额增长超过三倍。然而,在2017财年,由于对错误需求的繁忙反应导致库存过多,顾的盈利能力下降。
大型休闲服装企业Stripeinternational也将中国的产出率从之前的70%左右恢复到了80%以上,希望建立一个能在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内将商品运送到商店的系统,而不是东南亚。未来,由于生产体制的变化,日本企业对中国制造业更加关注的数量将会增加。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刘芸在接受《国际商报》采访时表示,服装生产作为一个轻工业,有几个重要指标需要综合考虑。一是劳动力成本,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指标之一;第二,贸易关税,包括各种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和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以及原产地规则;第三,运输成本。生产地和销售市场之间的距离越近,越有利于节约成本。品牌所有者需要平衡这三个方面。
商务部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白明在接受《国际商报》采访时指出,中国制造业正在改变其在产业链中的角色,即从低端向高端转型,定制化模式,而后者的技术含量和设计含量更高,满足客户需求的反应更快。“以前,许多制造订单从中国流向东南亚国家,如孟加拉国和柬埔寨,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然而,在外流热潮之后,回报是平静的,许多公司发现当地制造业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完成交货时间紧迫的订单或人工复杂程度高的订单方面存在明显的缺点。”白明认为“将会有一次散步”。尽管一些低端制造订单流出中国,但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在不断增加。
中国制造业有优势
“顾的例子主要反映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而由此带来的订单回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总体趋势来看,与欧美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或享受最惠国待遇的国家仍具有很大的关税优势。”刘芸认为,尽管《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搁浅,但如果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等自由贸易协定没有太大变化,鉴于美国和欧洲等大市场,许多企业仍会在东南亚国家下订单。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白明指出,虽然中国的制造业仍处于转型过程中,有欧美日等一些制造业大国,再有越柬等劳动密集型国家,但中国的制造业也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如成熟的电子商务产业、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聚、规模和政策。
刘芸认为,没有成本优势的外衣,中国的制造业正显示出更关键的核心,如完善的物流和支持系统,这是许多国家无法比拟的。又如,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赋予了中国制造业更强的生命力。“对中国来说,它不再是‘世界工厂’的概念,而是由市场引导的制造布局的变化,这是其自身结构的变化。”刘芸说,中美两国都是经济大国,发展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吸收和容纳其他国家的产品,形成反映全球市场的格局。今后,更多的企业将围绕这一点进行产业布局。
标题:转移的订单缘何回来了?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7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