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98字,读完约6分钟

如果说水是支撑工业、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血液,那么水系统就是地球上引导水流的血管。南水北调工程改造了中国的水系,将长江水引向严重缺水的华北地区,如黄淮海等。,从而解决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问题,使北方1.1亿居民饮用到了甘甜的长江水,长期被过度开采的地下水位也缓慢上升。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沿线形成的两条绿色生态走廊,连接着长江和黄河,形成了中国大地上的一道壮丽景观,谱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丽篇章。

南水北调重构我国水资源格局

改善水资源配置模式

密云水库是北京最大的水库。南水北调三年来,北京用长江水代替密云水库,向水库输送了3.2亿立方米的水。自2000年以来,水库蓄水量首次超过19亿立方米,水位达到144米,与1994年9月16日153.98米的最高水位相差不到10米。

南水北调重构我国水资源格局

北京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末端,是南水北调中线沿线最早建成的城市。早在2008年9月,河北水就到达了北京,南水北调工程成为北京安全供水的新生命线。自2014年中线工程正式开通以来,长江水已成为北京市的主要水源,占北京市日供水量的73%。天津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另一个受益城市。包括中心城区、四周城区和滨海新区在内的14个行政区的市民使用长江水。河南37个市县和河北80个市县也使用长江水。

南水北调重构我国水资源格局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要战略基础设施。中国南北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平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黄淮海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之间最突出的矛盾。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覆盖面最广、调水能力最大、工程实施难度最大的调水工程,规划为东、中、西三条线,分别从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向北部地区调水,构建“南水北调、东西互助”的大型水网格局,改善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为受水区开辟新的水源。东线工程于2013年11月15日通车,中线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通车。截至今年9月13日,中线工程已向华北输送了96亿立方米的水,使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省的5310万人受益。

南水北调重构我国水资源格局

现在,长江已经成为华北地区(如北京、天津和河北)生存的新“母亲河”。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以来,北京、天津六省市的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地下水生态恶化得到有效缓解。北京市多年来过度开采的密云、怀柔和顺义水源地的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抑制。2017年4月,平原地区地下水深度比2016年同期增加了0.36米。天津加快了滨海新区和环城四区的地下水源改造,使地下水位上升了0.17米。河南和河北的地下水位也有所上升。

南水北调重构我国水资源格局

综合效益逐渐显现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终点北京团城湖,江水通过水闸缓缓入湖。团成湖水运河两岸树木繁茂,与颐和园等景点遥相呼应。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项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洮茶渠首至京津长距离输水的成败取决于水质。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全长1432公里,基本上是明渠。为了确保第一条运河的清水能够持续输送到北方,各地都加强了运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建设。目前,防护林建设已经完成,总长度为634公里。据了解,北京正在加强南水北调绿色通道建设。近期将建成从中心城市六里桥到房山云居寺的绿色自行车通道,将青龙湖、长沟湿地、碧水公园、云居寺等众多旅游景点串联成一个大型景观区。

南水北调重构我国水资源格局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景平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在保障居民生活和城市工业用水、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紧急抗旱排涝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在确保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水北调重构我国水资源格局

山东省济南市是中国第一个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试点城市,也是著名的泉城。然而,济南市曾经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生态用水、生活生产用水和保持泉水涌出的矛盾尤为突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投产以来,济南每年新增优质长江水1亿立方米,从根本上解决了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工程为济南市现代水网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源头保障。”山东省济南市清远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景刚说。

南水北调重构我国水资源格局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一部分,湖北省兴隆水利枢纽工程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突出。兴隆水利枢纽建成后,汉江航道渠化78公里,达到三级(1000吨)航道规划标准,改善了汉江下游的通航条件,提高了船舶作业效率,降低了成本。库区灌溉面积由196万亩增加到328万亩,灌溉水源保证率达到90%以上,水位保证率达到100%。

南水北调重构我国水资源格局

管理和利用好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资源

从南方取水很难,所以每一点都应该珍惜。南水北调受水区的管理者和维护者需要共同努力,更好地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资源,让长江的北水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南水北调受水区管理者和维护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南水北调重构我国水资源格局

北京丰台区的市民吴庆玲已经养成了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每天打扫完厨房后,她必须仔细检查水龙头是否关了。“现在北京市民已经把爱水、节约用水和节约用水的观念固化到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中。南水北调已成为促进科学用水、文明用水和节约用水的有效手段。”北京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冯慈说。

南水北调重构我国水资源格局

长江入京后,北京人均水资源从100立方米增加到150立方米左右,中心城市供水安全系数从1.0增加到1.2,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缺水的局面。何凤慈说,北京必须始终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努力提高用水效率,按照“生活新水适度增长,环境新水控制增长,工业新水零增长,农业新水负增长”的水资源配置原则,努力用好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截至2016年底,北京市万元gdp用水量已降至15.8立方米,家用节水器具普及率超过98%,农业节水灌溉率达到100%。

南水北调重构我国水资源格局

鄂景平说,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成就来之不易,是成千上万建设者的心血。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很有必要管理好这个项目。

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宇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者。她认为,南水北调为北方缺水地区开辟了新的供水渠道,但除了增加收入外,还必须减少支出。今后应加强水资源配置,加大全民节水力度,采用计量监测技术加强节水管理。优化生活用水保护,实施农业和工业用水专项供水。

南水北调重构我国水资源格局

严格遵循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用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推进各地节水,大力开发地下水,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资源,实现南水北调工程效益最大化。运输管理单位应进一步提高运营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确保项目安全高效运行。加强水质保护,推进后续工程建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辉)

标题:南水北调重构我国水资源格局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7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