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25字,读完约6分钟

本文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徐建国教授在智伯宏观论坛上的演讲

中国的经济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是由工业化带来的。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下一步是城市化。城市化阶段已经到来,未来的增长模式肯定会发生变化,拐点已经在2013年出现。

拐点已至: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载体。首先,在漫长的历史中,经济增长是一个城市化问题。

从全球来看,世界的城市化率、世界人均gdp水平、世界总人口和欧洲的城市化率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和城市化齐头并进,未来的经济增长必须以城市为核心。

拐点已至: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例如,在美国和日本,高经济密度和高经济产出的地区集中在几个大都市地区。比较世界主要国家的三个大都市区的人口与gdp的比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都市的人口与经济产出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

拐点已至: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通过比较1960年和2000年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的总人口比例,并以100万区分大城市和小城市,我们可以看到大城市的比例一直在增加。这清楚地表明,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世界人口总是聚集在大城市,而小城市却在减少,这也清楚地反映在欧洲、美洲和美洲。

拐点已至: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率、城市人均产出和城市人口规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城市规模越大,生产率越高。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历史趋势,其背后是经济生产力提高的原因。

拐点已至: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第二,现代工业革命后,城市从小城镇聚集到大城市。中国的集聚程度仍然很低,远远达不到高收入国家的样本水平,这表明中国对空的集聚仍然很大。例如,在日本,总人口在过去两年中有所下降,但唯一人口增长的地方是东京。从大城市比率来看,超过一百万的城市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例。2015年,中国的大城市率仅为23.8%,远低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和美国,略高于法国和德国。然而,法国和德国大城市的较低比率主要是由于它们的历史和财政原因。中国大城市的失业率仍在以0%的速度上升。

拐点已至: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从城市经济密度来看,北方、广州和深圳每平方公里的经济密度为2-3亿美元/平方公里,远高于中国其他地区,但与国际大都市相比仍然很大。因此,中国城市聚集的空在特定地区生产更多的产出,而支撑更多人口的空依然存在。

拐点已至: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从中国主要省份的人口集中度来看,从2005年到2015年,重点城市的人口集中度趋势非常明显。基本情况是,各省总人口基本不变,略有增加,部分地区有所下降,但重点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很快,这是中国人口集中在重点城市的证据。为什么人们聚集在城市里?城市资源是投资和便利,可以带来商机和就业机会。大城市是资源聚集的地方,是人们聚集的地方,而聚集还没有结束。

拐点已至: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第三,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工业化领先,城市化滞后,工业化是主导,城市化是辅助。然而,2013年出现了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的转折点,集聚模式开始发生变化。

拐点已至: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197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工业化。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工厂。在此期间,工业技术的进步超乎想象。从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的比率来看,中国的比率非常高,表明工业化远远超过了城市化。2013年后,中国的城市化率正在上升,而工业化速度正在放缓。在2000年,这个数字只有1.1。到2015年,该数据为1.43,而全球平均值为1.99。因此,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比率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拐点已至: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工业化带动的城市化是2013年的一个转折点,以前是以工业化带动的城市化为补充。今后应以城市化为主,工业化为辅,逐步进行产业升级。将城市规模与相应的gdp进行比较,可以看出,2004年至2012年,中国小城市的经济增长略快于大城市,2013年后法律发生了变化,大城市比小城市快。比较城市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到类似的规律。2013年前,小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将高于大城市。

拐点已至: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在工业化阶段,任何地方的生产都能推动经济增长,但当大规模工业扩张结束时,成本要高得多。因此,只有在大城市,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在内的各种服务业才能支持经济总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从人口的角度来看,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过去,小城市的人口增长率与大城市相似,但2013年后小城市的人口没有增加。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的大城市人口激增,而其他城市的人口基本为零或负增长,因此人口仅聚集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尤其是2013年以后。

拐点已至: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房地产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清楚地表明2013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第一年。2013年之前,各城市房价涨幅一致,2013年之后,一线房价涨幅较大,二线涨幅较小,三线涨幅不大,这是中国房地产价格的规律。2013年之前,在工业化的推动下,生产、收入和房地产繁荣将无处不在,但现在小城市没有这样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国民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已经开始,这可以从出口结构、消费结构、生产结构、服务业比重和消费比重的变化中看出。

拐点已至: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刘易斯转折点理论不适用于动态经济发展。刘易斯转折点的基本理论是,工业部门的边际产出高于农业部门,因此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将向工业部门转移,这似乎是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这一理论在静态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在动态意义上是错误的,至少是片面的和不完善的,因为工业和城市部门的产出收入高于农业部门,而农业部门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动态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工业和城市部门的产出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业的技术进步,释放了劳动力,吸引了更多的农村人口。因此,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是技术进步使剩余劳动力成为剩余劳动力,其背后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城市如何进步,如何带动农村,如何吸收更多的农村人口,然后产业不断变化,这与以前静态的人口结构没有什么关系。讨论中经常提到的刘易斯拐点后公民劳动力消失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中国仍有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将进一步增加人力资本的总量。

拐点已至: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经济发展是一个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动态过程,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然而,静态的刘易斯观点只是一个静态的横截面,政策诊断往往似是而非,被淘汰的政策建议往往毫无用处,甚至完全不同。

标题:拐点已至: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7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