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0字,读完约4分钟

数十年来,卢志刚一直在饲养蜜蜂。但甘肃省辉县硬湾村的这位农民从未想过,这种以前只能谋生的蜂蜜有一天会让他看到收入大幅增加的前景。

“过去,我养了20箱蜜蜂,一年能产200多公斤蜂蜜。我自己卖的,在外面卖的。我不能卖掉它们。我每斤赚20元,一年赚不了多少钱。”说到现在,卢志刚充满了喜悦。“现在我们都以统一的方式向合作社出售,合作社也以统一的方式管理和出售。”

甘肃徽县硬湾村: 养蜂古法“酿出”脱贫新路

在合作社的管理和帮助下,吕志刚现在可以饲养30至40箱蜜蜂,年产量为400公斤蜂蜜,收入翻了一番。

硬湾村的养蜂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村子里几乎每个家庭都养蜜蜂,但是它们养不了多少,而且它们的收入只够维持生计。硬湾村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辉县大河店乡。这个村子有117户人家,445人。在2016年之前,有31户130人的家庭建立了一张卡。

甘肃徽县硬湾村: 养蜂古法“酿出”脱贫新路

“近年来,在各级帮扶力量的帮助下,村里的水、电、路、房问题都解决了,剩下的就是收入问题。”硬湾村党支部书记高志根说,收入只能靠工业解决。辉县县委组织部作为硬湾村的支持单位,于2016年对硬湾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硬湾村的地理劣势是酿造“树巢蜜”的优越优势。

甘肃徽县硬湾村: 养蜂古法“酿出”脱贫新路

“村里的主要山脊属于青泥岭山脉,气候温暖,远离村庄,无污染;每到花季,山上的七里香、五味子、金银花、柴胡等多种药用花卉竞相开放,生产的树巢蜜具有天然的野花香味和独特的草本风味。”提到这个优势,高志根如数家珍。据文献记载,硬湾村的“树巢”养蜂法始于东汉,生产的蜂蜜味道好,产量低,但质量高。“普通蜜蜂每半个月采一次蜂蜜,一箱产量好的蜜蜂能采几百磅蜂蜜。我们在这里养中国土蜂。一箱蜜蜂一年只采一次蜂蜜,每次只采10磅左右的蜂蜜。”

甘肃徽县硬湾村: 养蜂古法“酿出”脱贫新路

高志根认为,村里养了几千年养蜂的“传家宝”之所以贫困,有两个原因:一是农民自耕农产量不高,利润不大;第二,很难找到摆脱自由营销的方法。

2016年12月,在辉县县委组织部的帮助下,在硬湾村成立了龙牙老巢蜜农专业合作社,青泥岭树巢蜜业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电子商务”的模式发展。

甘肃徽县硬湾村: 养蜂古法“酿出”脱贫新路

辉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永诚说,合作社成立之初,县委组织部帮助硬湾村购买了200箱蜜蜂和800个蜂箱,并向村里注入了20万元。其中,3.1万元按每户1000元的分配标准,作为31个扶贫对象的入股资金;其余16.9万元由村党支部控制,5万元股本产生的分红作为村集体积累,其余11.9万元股本产生的分红平均分配给31户贫困户。有了这笔启动资金,该合作社还吸引了村里67户人家共认购25.6万元的股份。

甘肃徽县硬湾村: 养蜂古法“酿出”脱贫新路

解决了钱的问题后,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去做。"蜜蜂由合作社统一培育,目前的规模已超过2000箱."从合作社成立到现在,高志根每天都要加班加点地为合作社奔走。“我今年7月刚剪完蜂蜜,网上销售到现在才两个多月。”销售额已经超过了11万元,线下销售也可以。超过6万元,加起来接近18万元。”

甘肃徽县硬湾村: 养蜂古法“酿出”脱贫新路

高志根对合作社目前的发展感到满意。“现在,除了成本之外,年底还应该支付10万元给贫困家庭分红。明年的中秋节、春节和端午节都是销售旺季。如果明年全部售完,预计销售额为70万元,届时将有更多的分红。”

甘肃徽县硬湾村: 养蜂古法“酿出”脱贫新路

除了通过发展工业向村民支付红利,合作社在雇佣劳动力时将优先考虑村里的贫困家庭。65岁的村民刘近年来日子不好过。首先,他的妻子在2013年发现了宫颈癌,然后他15岁的孙子生病了。这个贫困家庭通常依靠他们的女儿和女婿来维持收入,每年只有16000元。合作社成立后,刘邀请看门,每月收入1500元。“我家在合作社也进了2000元的股份,俱乐部出了1000元;这个家庭还饲养了30箱蜜蜂,生产了200公斤蜂蜜,交给合作社统一销售。”刘说,他与女儿和女婿一起工作的收入加上合作社的分红,今年可以赚3万元。“村里的这种救助模式真的很好,这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全家必须努力工作,争取明年和大家一起摆脱贫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陈发明·李富荣)

标题:甘肃徽县硬湾村: 养蜂古法“酿出”脱贫新路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8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