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03字,读完约4分钟
“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普及的需求,特别是在基础关键材料、系统集成技术、制造设备和技术等方面。”6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产业司副司长曲在第18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锂工业国际峰会论坛上说。
据《21世纪经济报道》6月21日报道,今年1-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600,617辆)产量达到129,000辆,同比增长14%,其中96,000辆为纯电动乘用车,同比增长66%。2016年,中国生产了51.7万辆新能源汽车,连续两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累计推广超过100万辆,占全球市场的50%以上。
据曲介绍,目前已有三家新能源乘用车企业进入全球销售前十名,新能源乘用车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已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100多个城市。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池材料领域,出现了许多世界知名的供应商。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共建成公共充电桩17.1万个,比去年同期增长1.2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建成了大规模的收费服务网络。
其中,动力电池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取得了重要进展。到2016年底,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已达到每千克220瓦时,价格低至1.5元,是2002年的1.7倍,价格下降了60%。它已成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中原四大电池产业的集聚区,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商。独立设备从无到有,许多电池企业的设备国产化水平超过70%,有的达到90%以上。
今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促进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将进一步加大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
一是加大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协同研究、开放共享的动力电池共享平台,支持优质资源引进,加快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动力电池升级改造工程,鼓励领先动力电池企业与上下游优势资源合作,集中力量突破材料、元器件、电池单体系统等关键技术,不断提高产品性能,加快实现高水平产品装载应用,推动液流电池、金属电池、固态电池等新系统电池的研发。
第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协调发展。促进动力电池、材料、零部件、设备、整车等产业的协调发展,推动构建自主可控、协调高效、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产业链体系;鼓励动力电池制造商和设备制造商联手,加强关键环节制造设备的协同研究;推进智能制造成套设备产业化,有效满足动力电池制造需求。
第三,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和测试评估能力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化路线图,加强动力电池产品性能、寿命、安全和可靠性等标准的修订和修订;鼓励企业提出更高要求的标准体系;加强测试技术和评估方法研究,加快制定全行业测试评估程序,完善企业自主测试、公共服务测试和国家认证测试相结合的评估体系。
第四,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水平。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推动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完善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产品安全预警系统和安全隐患定期排查机制,加强安全事故防范。
“动力电池的发展离不开电池材料的持续健康发展。青海省矿产资源基础良好。现在锂资源的探明储量占全国的80%以上。锂电池行业所需的上游资源,如镍、钴和锰,也很丰富。锂、镍和钴资源的产量居全国之首。”屈最后说:
标题:工信部:动力电池现状难以满足新能源车推广需求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0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