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3字,读完约4分钟
新年伊始,中国首例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起诉店主假货的案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阿里巴巴向深圳龙岗区法院起诉一家在平台上销售假表的网店,要求赔偿140万元人民币,理由是“违反了平台不得销售假表的协议,侵犯了平台的商誉”。
事实是,电子商务平台本身并不生产假货,但在线下货源短期内难以消除的前提下,国内所有电子商务平台每天都遭受着经济和商誉的双重损失。
据报道,阿里巴巴已经准备了一份长长的起诉名单,并计划以违反合同和侵犯商誉为由,不惜一切代价继续追回假冒店主。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认为,打假需要全面的社会管理,而不是依靠单个企业的努力。一旦这种起诉与主动调查和大数据系统相结合,它将成为一个大规模的系统和持续的行动。此外,数百万元的索赔无疑将成为造假者沉重的“魔咒”。
大数据+神秘采样锁定嫌疑人
阿里巴巴首席平台管理员郑俊芳对记者表示:“这起案件是阿里巴巴的大数据发现的,已经被警方立案,但我们不仅要将罪犯送进监狱,还要在法律框架内继续通过民事手段追回。”让它走出监狱,不敢复活。”
事发前,湖北人刘在深圳某花园小区落户,开了一家淘宝店,实际控制了另一家王注册的专门销售施华洛世奇手表的淘宝店。
表面上看,刘的小生意蒸蒸日上。然而,通过大数据调查,阿里巴巴发现刘销售的施华洛世奇手表涉嫌假冒,并发起“神秘抽样检查”,邀请神秘买家购买后交给“施华洛世奇”品牌进行鉴定,确认存在包装不一致、做工粗糙、颜色不一等诸多问题,确实是假货。
2016年8月10日,阿里巴巴与品牌所有人在深圳罗湖区配合警方,查处了刘在深圳的业务和住所,当场控制,查获假冒施华洛世奇手表125只,假冒施华洛世奇公章2枚,价值近200万元。之后,深圳市公安局立案处理。
牺牲诉讼,使卖方不接触电子商务
“我们每年花1亿元的真钱进行神秘的采样,就是不想放过任何线索。”郑俊芳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原本在互联网下销售的假冒商品开始在互联网上传播。为此,阿里巴巴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数据防伪系统24小时扫描网络上的商品信息。去年底,平台治理部成立,2000多名员工专职负责打假工作,另有5000名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打假工作。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高压攻击下,仍有极少数造假者铤而走险。郑俊芳表示,这不仅违反了平台与店铺之间服务协议中的明确约定,即不允许销售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商品,也客观上破坏了阿里巴巴辛辛苦苦积累的商誉和消费者信任。更重要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在缴纳罚款和刑期后会重新出现并重复同样的错误,甚至他们会受到惩罚,但他们的家人或利益相关者继续制造假的和假的销售。
郑俊芳表示,从新的一年开始,阿里巴巴不仅要打击假货,还要履行“打假国家队”的职责,联合全社会力量向假货宣战,在法律框架内用尽一切补救手段,让不法分子感到恐惧和恐惧。“让他们不仅敢在阿里巴巴卖假货,也不敢去其他电子商务平台或线下市场。”
起草“对销售假冒商品的店主的起诉清单”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阿里巴巴已经准备了一份长长的起诉名单,并计划以违反合同和侵犯商誉为由,不惜一切代价继续追回假冒店主。作为第一个案件,本案已经在深圳龙岗区法院立案,等待法院立案。这家山寨店的店主刘(音)被要求赔偿140万元,并在媒体上公开道歉。对于被起诉店铺的消费者,阿里巴巴还将根据平台的相关规定,协助他们向商家维权。
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研室主任肖志远认为,传统的知识产权侵权诉讼诉讼诉讼周期长、举证责任重、民事赔偿金额低、刑事责任追究难、刑期短。电子商务平台通过预合同明确限制商家销售合同中的假冒商品是一种直接的手段,有利于在纸面上实施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辉认为,诉讼将进一步增加造假者的非法成本,拓宽打假机制,提高全社会的威慑力量。
标题:阿里首告售假店主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1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