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24字,读完约3分钟
2月7日,房地产服务机构仲量联行和莱格商务咨询联合发布了一份题为“外国餐饮品牌在中国拓展张之路”的白皮书。白皮书指出,许多外国餐饮品牌在华南地区高度集中,但在其他地区,消费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和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中国居民对休闲和餐饮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该报告选取了32个正在中国拓展业务的国际知名餐饮品牌,根据这些品牌最近的开业条件讨论了它们的扩张策略,并考察了从品牌发源地到目标城市富裕程度的诸多变量。白皮书分析了研究结果,并探讨了帮助和阻碍全球餐饮巨头争夺中国市场的因素。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国外餐饮品牌在中国的扩张策略和发展模式,总结了其经验和教训。
报告认为,国外餐饮品牌在中国的扩张有以下主要趋势:
首先,中国强大的消费市场意味着餐饮仍然是中国最活跃的消费类别之一。所研究品牌的总体扩张速度大幅提高,2015年同比增长超过20%。
其次,沿海地区和一线城市的扩张势头没有减弱;品牌在二线及以下城市和偏远地区的信心有所提升,这些地区的整体表现更加活跃。
第三,进军一些不太富裕的省会城市存在一些风险。由于没有对各省会城市的经济实力进行单独评估,许多品牌都过度扩张,遭遇滑铁卢。
最后,出售咖啡、茶和冰淇淋的小咖啡店是最活跃的餐馆类型,2015年的同比增长率超过30%。
此外,大多数连锁品牌都有强烈的地域偏好,对华南地区情有独钟。富裕的华东地区仍然有空客房。
该报告还按品牌类别分析了收盘价。结果表明,由于城市消费水平的转型升级,快餐店的平均关闭率高于其他类别,达到12%。同时,在零售框架的帮助下,扩展潜力的研究可以很好地解释城市不同层次之间商店数量的差异。
该报告发现,在这次调查的32个品牌中,许多品牌在中国一线城市都有很多店铺。然而,许多品牌还没有涉足1.5线、2线和3线城市,这表明仍有足够的扩张和发展空间。此外,许多国外餐饮品牌在华南地区集中度较高,但在其他地区,消费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仲量联行亚洲零售市场首席分析师史蒂夫·恩科德(Stevenmccord)表示,中国市场很大,只要分得一杯羹,就能转化为巨大的绝对销售额。许多国外餐饮品牌对中国市场持极其乐观的态度;然而,在中国成功把握商机并不容易,一些连锁餐厅进入市场较晚,失去了机会。
仲量联行中国区零售房地产部主任詹明信(Jameshawkey)表示,为了澄清外国连锁店的扩张逻辑,仲量联行非常乐意与Leger Business Consulting进行研究。“我们相信,研究结果将为准备进入中国餐饮市场或处于扩张初期的外国品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使他们能够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品牌发展规划。”
标题:外资餐饮品牌在华扩张过于集中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2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