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12字,读完约5分钟
最近,国家海洋局发布了《沿海保护和利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紧紧围绕海权建设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当前海岸线保护和利用管理的主要任务,在管理体系中加强了海岸线保护和利用的协调与合作,在管理模式中建立了以自然海岸线保留率为核心的逆转机制,在管理手段中引入了海洋监管和区域审批限制措施,对海洋管理提出了新的措施和要求。
《办法》是我国第一部海岸线政策法规性文件,为依法治海、生态治海、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海岸线格局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制定这些措施时遵循了哪些概念?已建立的主系统的亮点是什么?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石清风解释了有关问题。
用海洋活动触碰红线,一票否决
石清风认为,措施的制定遵循以下概念:
坚持保护优先,海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以海洋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为约束,在确保海洋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坚持保护优先、保护中发展、保护中发展。加大生态安全需求在海域使用管理决策中的权重,当生态利益与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坚持生态利益优先。
坚持节约利用,有效转变海岸线保护和开发理念,优化空天然海岸线资源格局,提高海岸线资源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水平,合理控制项目海域面积和海岸线占用长度,落实节约集约要求。
坚持海陆统筹,建立工业岸线准入制度,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海洋生态红线体系、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控制要求,全面构建岸线利用生态红线,加强生态“安全检查”,对所有触及自然岸线保留率指标和岸线红线的用海活动给予“一票否决”。
坚持科学整治,海岸线管理必须与开发保护、自然恢复和生态恢复并重。推进海岸线整治和恢复是维护海岸功能、改善海岸景观、提升海岸价值的有效措施。《办法》明确了岸线整治和恢复制度,要求制定岸线整治和恢复计划和方案,并建立岸线整治和恢复项目库;完善整治修复投资机制,用中心岛和海域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岸线整治修复,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
坚持绿色共享,大力推进海岸线资源开发的绿化和生态化,采用生态友好和环境友好的用海方式和建设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海岸线生态环境的影响,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加强海岸线开发中的生态建设,最大限度地恢复海岸线的自然生态功能,有效保证自然海岸线保留率目标的实现。
到2020年,全国自然岸线保留率不低于35%
《办法》提出建立自然岸线保留率控制体系。到2020年,全国自然岸线保留率不低于35%(不含海岛岸线)。“要实现对自然岸线的有效控制,首先必须明确自然岸线的内涵以及哪些岸线可以纳入自然岸线保留率的统计中。”石清风表示,《办法》明确指出,自然岸线是指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形成的岸线,包括沙质岸线、淤泥质岸线、基岩岸线和生物岸线,《办法》将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岸线经过整治和恢复纳入自然岸线管理的目标管理。
石清风说,在管理机制方面,《办法》明确了国家海洋局牵头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全国海岸线保护和利用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海岸线保护和利用管理工作。沿海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岸线保护和利用的监督管理,落实自然岸线保留率控制目标,建立自然岸线保留率控制目标责任制,合理确定考核指标,并将自然岸线保护纳入当地沿海人民政府绩效考核。
此外,《办法》首次明确加强了对海岸线的专项监管。国家海洋局组织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海岸线保护和利用检查员,对地方海岸线保护和利用监督管理职责不到位的,督促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进行警示约谈。《办法》强调岸线监督管理实行问责制,在天然岸线不合格的地区,依法限制项目审批,暂停受理和审批占用该地区天然岸线的新的海洋项目。
海岸线被分类和保护
建立和完善海岸线分类保护体系是促进自然海岸线保护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主要出发点。目前,缺乏海岸线管理法律法规,缺乏保护、开发和整治的总体规划。海岸线保护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差异化管理模式。自然海岸线的分类和保护体系不完善,没有统一规范的体系。如何分类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
石清风指出,针对这种情况,《办法》提出根据海岸线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开发程度,将海岸线分为严格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利用三类,并分别提出了各保护等级的控制要求。此外,《办法》强调加强海岸线红线控制,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的相关要求严格保护海岸线,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本行政区域内严格保护的海岸线路段清单,明确保护边界,并设立保护标志。
另一方面,海岸线是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必须加以珍惜和经济利用。节约集约利用海岸线是实现海岸线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海岸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界定了海岸线经济利用的管理机制,提高了项目占用海岸线的门槛。自用或非自用的用海项目不得占用海岸线,但必须为经济用途而占用海岸线。要制定控制自然岸线利用的规划,加强对占用岸线和用海项目的审查和论证,向群众开放亲水岸线。(记者刘)
负责编辑:陆谦
标题:我国出台首个海岸线法规划定红线 守护蓝线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2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