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01字,读完约5分钟
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建设制造大国的基础和条件。然而,在由大到强的转型时期,制造业(Aiji、净值、信息)的转型升级面临着速度转移、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等多重挑战。要成功实现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变,将考验各方的智慧。
繁重的任务
“目前,大而不强的制造业总体特征和以规模扩张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尚未从根本上扭转。”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伟近日向全国人大报告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情况,指出虽然中国制造业供给侧改革取得新的突破,但建设制造业强国的任务依然艰巨。
从发展环境来看,中国制造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成本上升对制造业发展构成现实挑战。资源、环境、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的价格不断上涨,降低企业的制度交易成本任重而道远。与此同时,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试图重振制造业,抓住发展机遇。中国正面临着世界制造业格局中高端回流和低端转移的“双向挤压”。
要使制造业由大变强,必须弥补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的薄弱和制造业创新体系的不完善;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问题更加突出;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
对此,苗伟强调,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中国制造2025”,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利用制造业现有基础和优势,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爱基、净值、信息)培育发展,实施更高层次的开放战略,加快培育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新优势。
加强薄弱领域
苗伟指出,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必须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着眼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积小成大。
苗伟把下一个推广计划的重点放在四个任务上。一是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提升制造业发展潜力。采取综合政策措施,改善私人投资环境,激发企业投资活力;深化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利用产业投资资金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实施新一轮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和升级。降低制度交易成本,降低企业使用能源的劳动和物流成本。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探索制造业新的投融资方式,丰富直接融资工具,减少对制造业外资准入的限制措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总体规划,“走出去”和国内产业有序转移的总体规划,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及相关目录的动态调整。
第二,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进去产能,提高政策准确性,推进市场清理,落实钢铁煤炭行业“僵尸企业”重组处置工作计划,鼓励优势企业并购,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开发项目,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Aiji、净值、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发展。;加快新技术的商业应用和推广,积极培育新兴市场,推广新的制造模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和精细化转变;全面实施绿色制造,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全面提高消费品质量,打造“百年老店”,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优化生产力合理布局,落实省市“中国制造2025”指南,深化“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产业示范区建设,引导优势产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新颖化”发展。
第三,弥补科技成果转化的不足,提升核心竞争力。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着力解决关键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缺失,形成高效立体的创新体系;培育和创建新材料、机器人等制造创新中心,启动国家制造创新中心网络布局顶层设计。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产业化应用示范。加快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培育高价值专利,促进知识产权合理配置。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年度计划,优化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
第四,推进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增强行业系统解决方案的支撑能力,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和智能装备在企业全过程、全产业链的集成应用;建设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推进不同类别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支持大型制造企业、互联网公司和电信运营商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新”平台;进一步推进两个产业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培育和推广网络化协同R&D与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互联网+制造”新模式。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制定并实施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建设低延迟、高可靠性、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积极推进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等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新格式和应用模式发展。着力提高工业信息安全水平。
标题:制造业转型 如何积小胜为大胜?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3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