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04字,读完约7分钟
在右上角,厦门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工人正在操作仪器,将垃圾运送到焚烧炉中进行燃烧和发电。目前,厦门每天产生5000多吨各种废弃物,其中约1800吨用于焚烧发电,2600吨用于压缩和填埋,其余600吨餐厨垃圾利用生物质能进行转化和回收。新华社记者姜照片
厦门市海沧区海法社区垃圾分类监督员(左下)为居民检查“智能环卫绿卡”的完整信息。我们的记者薛志伟照片
61岁的苏永顺去年退休了,但他仍然每天都很忙,因为他在厦门市海沧区海法社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垃圾分类主管。
每天早上7:30-8:30,晚上7:00-8:00,苏永顺会站在天湖城社区的垃圾投放点监督垃圾分类,其他时间不定期监督。
激励机制有助于分类
4月11日上午,苏永顺正在监督他负责的垃圾处理场。我在他的手持终端里看到了一台黑色的扫描仪器。有一次,他看到居民在楼下扔垃圾,他上前确认垃圾袋里的垃圾,看分类是否正确。
这时,一位居民拿着两袋垃圾走到垃圾分类处,苏永顺上前打开垃圾袋,检查垃圾分类是否正确。他用手持终端扫描了袋子上的二维码后,把垃圾袋放进了相应的垃圾箱。然后,居民拿出他的“智能环卫绿卡”,放在苏永顺的手持终端上刷了一下。
“将生活垃圾正确分类并放入相应的垃圾桶后,您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并兑换相应的奖品。”苏永顺说道。
接下来,苏永顺点击并确认手持终端扫描二维码后得到的用户信息,并将数据发送回后台。“二维码有居民的相关信息,所以你可以知道哪个住户放了这袋垃圾。在后台可以了解居民收集的垃圾袋与实际使用的比例,方便垃圾分类主管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分类正确。”苏永顺说道。
海法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员陈晓娟告诉记者,天湖城社区是厦门最大的社区,也是厦门第一个垃圾分类示范社区。该社区有18栋建筑、35个台阶和3000多户人家。每一步都有一个垃圾分类和投放点。三种垃圾桶放置在放置点,用来放置不同种类的垃圾。在社区的主要出入口,还有一个红色的垃圾桶,用来存放电池等有害垃圾。
“社区为居民办理了智能环卫绿卡,垃圾分类得分。日前,监管系统升级,二维码分类垃圾袋以“一码一袋”的方式分发给每户,与分类桶的颜色一致。二维码绑定到居民的家庭信息。”陈晓娟说。
宣传和合作建设见实效
厦门作为2000年中国首批八个垃圾分类收集示范城市之一,已经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模式,厦门市以天湖城社区为试点,采取源头分类、分步实施的方式,逐步完善垃圾分类全过程运行体系。”垃圾分类指导员黄丹·卡说。
在推进垃圾分类的初期,社区意识到只有依靠群众的力量,实现居民自治的监督,才能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为此,社区专门配备了垃圾分类指导员,招聘了垃圾分类监督员,主要包括社区工作者和社区业主,并组织社区、物业工作者和监督员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培训。垃圾分类主管通过区环卫部门的集中业务培训后,持证上岗,回家后将垃圾分类小册子和宣传资料送到每家每户进行宣传和指导。除了家庭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图表也张贴在社区现有的宣传栏、灯杆、电梯和其他基础设施上。天湖城社区还设立了一个环保教室,作为科普教育的基地。
同时,海法社区与社区幼儿园、学校一起,以“小手大手”的方式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和宣传,从娃娃做起,带动家长和家庭共同参与。社区还结合社区学院教育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环境保护课程。
居民钟云女士告诉记者:“以前没有分类的时候,垃圾桶四周都是垃圾袋,总有一股异味。经过宣传,我们都知道把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并自觉遵守是一件好事。有时候,当一个孩子被扔错了,父母会教他重新分配。”
“家的宣传很合作,因为我们也是社区的居民,这更有说服力。这种宣传不是一种监督,而是一种微妙的培养。”苏永顺说道。
还原效果明显
厦门海沧市政建设管理中心副总经理李广军告诉记者,天湖城社区的垃圾分类采用了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四种分类方式,并在社区内设立了垃圾分类中转站。区财政资助增加了10辆电动垃圾收集和运输车辆和140个分类垃圾箱;此外,还有3200个室内厨房垃圾桶,已移交给物业公司,并根据分类工作分配给居民。社区、物业和城建集团设立专职人员,建立日常定点分类运送、物业分类收集运输、城建集团分类运输和指定终端处理厂分类处置的收集运输体系。并协助推广环保酶、餐厨垃圾种植等活动,固化垃圾分类全过程的收集和运输方式。
“小区垃圾经业主分类后,放入小区分类垃圾桶,由物业公司统一收集并运送到垃圾分类转运点,然后由城建集团转运到指定的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每天收集运送两次。天湖试点社区已经收集和运输了23,816桶餐厨垃圾。”李广军说。
李广军还介绍说,天湖城社区每周还设立“资源回收日”,城市建设团体、社区和志愿者组织相互配合开展资源回收活动。社区进出口的有害垃圾桶由社区物业保安人员监管,并由城建集团定期回收。
“天湖城社区垃圾分类示范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居民知晓率提高,分类行为逐步规范。”李广军说,大多数居民已经树立了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的观念,加分也调动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从源头上保证了垃圾分类的效果。
厦门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天湖市示范社区的实施效果来看,垃圾分类对垃圾减量的效果非常明显。以一个万人社区为例,目前每天产生10吨生活垃圾。在垃圾分类之前,生活垃圾最终以焚烧或填埋的方式处理,其中填埋占60%,不仅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然而,实施垃圾分类后,经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进入终端处置的生活垃圾量减少了40%。通过实施垃圾分类,公民环保意识增强,卫生习惯逐步改变,社区环境明显改善。生活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氛围日益浓厚,有力地推动了文明的创造和推广。
“厦门市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后,根据岛上每天2700吨的生活垃圾,垃圾可减少约1000吨,减少效果非常明显。对于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密集的城市,其环境效益是可观的,节能减排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厦门有30个试点社区和44所试点学校。今年6月,厦门将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岛外其他地区将在年底前逐步实施。全市将抓紧配套后端分拣设施和设备,确保分拣收集的垃圾得到分拣、运输和处理,有效提高垃圾分拣质量和效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薛志伟)
(负责编辑:孙丹)
标题:厦门: 垃圾减量 洁净家园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3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