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59字,读完约6分钟
4月17日,北京市通信管理局下发通知,对北京市手机应用商店的各类手机应用进行抽样检测,发现39个非法手机应用,要求从相关手机应用商店中清除。
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对46家手机应用商店进行了技术测试,发现多个应用商店中有34个应用不合格,涉及非法收集和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恶意“吸费”、强行捆绑和推广其他不相关的应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资费的降低,各种手机应用日益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巨大的消费市场也催生了手机应用的蓬勃发展。2016年,全球手机应用数量达到520万,比2015年增长近20%。
事实上,手机混合应用的现象一直受到批评。恶意应用欺骗欺诈,任意吸收费用,破坏系统;山寨应用“名牌”窃取用户特定信息和个人隐私;不必要的预装应用程序就像鸡肋,占用手机内存,甚至窃取流量。手机应用中的各种问题亟待解决。
从事欺诈和侵犯金钱
恶意应用程序“伤害了人们”
“刚才,电话没有回应,显示‘恭喜,你的电话被锁定了!联系XXX,支付20元购买解锁密码那我该怎么办?"
“我最近下载了一款手机游戏,前几天收到一条短信提醒,发现我欠了很多电话费。什么“吸走”了我的开支?”
"一个手电筒软件,为什么我应该得到我的联系人,短信和照片?"
欺骗欺诈、捆绑下载、恶意扣除费用、窃取隐私、破坏系统...恶意应用程序层出不穷,让智能手机用户苦不堪言。2016年4月19日,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形势综述》显示,2016年cmnet共发现恶意程序205万个,比2015年增长39%,近7年保持高速增长趋势。据业内人士称,恶意应用作为恶意程序的重要载体,已被控制在常规网站上传播,但通过非正式应用商店传播的恶意应用数量仍在增长。
互联网分析师Paul Yu Pin表示:“开发一个应用程序只需8.9万元。恶意应用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开发成本和进入门槛太低。”
此外,手机系统的安全性不够,用户的安全意识薄弱,这也为恶意程序提供了越来越大的空空间。4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发现最近检测到的13批智能手机样品的后端信息系统存在信息安全漏洞。
无论是哪种智能手机应用,在提供下载链接之前,都必须将其放在应用商店的货架上。根据腾讯研究院进行的一项调查,近四分之一的手机病毒感染渠道是应用商店。为了解决恶意程序的问题,有必要加强对应用程序存储的管理。去年,网络信息办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移动互联网应用信息服务管理条例》和《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发布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应用商店验证应用提供商的真实性,并发挥监管作用。
根据小米公司的说法,如果你想在小米应用商店上安装自己的应用,个人开发者需要提供身份证号码和持有身份证的照片,而企业开发者需要提供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证书。
“如果开发商的‘实名制’得到很好的实施,一旦发现恶意应用,他们就可以‘拔萝卜,拔泥’。有关行政部门也应建立白名单和黑名单制度,以实现“好钱赶走坏钱”。我过去想的是弥补它,但现在我应该提前计划。”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副主任朱伟说。
窃取信息和隐私
山寨应用“骗人”
"清扫,1元乘车."今年春天,共享各种颜色的自行车已经成为城市街道上的一种新景观。只要拿出你的手机,扫描二维码,下载应用程序并支付押金,你就可以开始使用你的自行车了。
然而,细心的用户发现,一些自行车上的二维码被替换,扫描后下载了一个高度模仿的应用程序,诱使用户以完美身份认证的名义填写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而其他人则直接骗取用户的押金。
今年年初,北京协和医院在官方网站上发表了一份郑重声明,称“北京协和医院最近在苹果商店发现了一款假冒的手机应用。”该应用以注册的名义骗取了患者的身份证号码、姓名、手机号码等重要信息。病人的隐私有可能被泄露,病人的财产也有可能丢失。”
360公司发布的2015年安卓手机应用盗版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的10,305款手机应用背后,有954,986款盗版应用,平均有92款“李鬼”在“李悝”后面。一些受欢迎的应用程序是别墅中受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一款具有无线密码共享功能的手机应用在各种渠道屏蔽了1387“李鬼”。
各种山寨应用与正版应用非常相似,不仅侵犯了原创者的知识产权,也侵犯了用户的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据了解,与识别恶意程序不同,目前主要依靠人工,从图标、页面、开发人员、应用程序大小等角度,不可能用计算机来识别假冒应用程序。同时,对于如何判断假冒软件,业界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不适合互联网时代,权利保护可能不会成功。这个手机应用的普及已经过去了,所以我们应该探索一种更好的保护方式。从“申请生效”中学习并根据手机申请的申请顺序识别它可能是有用的。如果山寨应用程序还欺诈个人隐私和金钱,这是典型的电信欺诈,应予以加强。”朱伟说道。
不能卸载运行流
预先安装的应用程序很“烦人”
"如何卸载预先安装的应用程序?"在百度搜索中输入这个问题,有2800万个相关结果。
据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安卓手机预装软件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安卓手机预装软件的平均数量约为9.2个,占据了634.4兆的存储空空间,但近80%的用户不会使用或仅部分使用智能手机预装软件。
虽然大多数预装软件在主观上并没有恶意行为,但它仍然会引起很多用户的抱怨:“手机太卡了,但要卸载就不能卸载。”"预先安装的应用程序通常自己启动,这占用了内存和流量."
预装应用程序,窃取流量的问题困扰着用户。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2015年对10部手机的抽样测试显示,有9部手机预装了应用软件,消费者不操作时仍会发生流量消耗。
实际上,一些手机用户别无选择,只能卸载预装软件。然而,“刷手机”的风险非常高,这可能导致手机无法使用,因为错误地删除了必要的程序,甚至让恶意应用程序利用它。
最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发布管理暂行规定》要求,今年7月1日以后,“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应确保基本功能软件以外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可以卸载。”
朱伟认为,不应该用棍子打死预先安装的应用程序。消费者有自由选择和被尊重的权利。手机制造商应该更加关注消费者的利益,不要太多,尤其是方便用户卸载。(徐青江广漆)
标题:APP三大陷阱困扰手机用户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3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