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91字,读完约7分钟
最近,在北京国家文化宫举办的“西藏藏宝”展览,再次将民间收藏推向公众舆论,对展出文物真实性的争议也在继续发酵。从纪宝斋到浙江师范大学陶瓷博物馆,“北京师范大学邱继端捐赠”,类似事件频频发生,进一步引发了业界对民间收藏的质疑。
在这个过程中,《法制日报》的记者得到了这组数据和分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3000多个古玩市场和近100万家店铺,年营业额约500亿元。然而,中国的文化界和文化界有一种理解,那就是博物馆里摆满了精美的作品,民间收藏大多是赝品。
这组数据和分析的来源是2017年3月31日在京都律师事务所举行的“从一个侵权案例看中国文物的混沌透视研讨会”。
今年3月发布的《国家文物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采取多种措施让文物活起来。其中,“鼓励群众合法收藏文物,提高社会文物管理服务水平”备受关注。一些评论家认为,在这个好消息的影响下,民间收藏可能迎来“春天”。
民间文物收藏面临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能解决吗?围绕这些问题,《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业内相关人士。
民间收藏中有许多混乱
“中国瑰宝——中国民间文物收藏主题展”在北京国家文化宫举行。然而,就在展览开幕几天后,一些参观者对展览中的展品提出了质疑,认为展览中的许多收藏品“不是文物,缺乏历史逻辑,更像是现代仿制品。”
3月2日,一些网民在微博上以“龙凤铜剑”为例,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据展厅官方介绍,青铜剑铸造于春秋战国时期,长约3米。关于“龙凤铜剑”的真伪,中国文物协会青铜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王忠心说:“根据文物发掘记录,在冷兵器时代,人们的格斗方法非常原始,最长的剑只有1米左右,所以在展览中有一把3米长的‘铜剑’是不符合常理的。”
在官方微博上发布的文章中,三星堆博物馆也称此次展览为“三星堆三维玉士兵阵”。
面对社会和公众的质疑,展览后来更名为“民间收藏主题展”,部分展品被替换,展品介绍卡被移除。
近年来,民间收藏展引发质疑的情况屡见不鲜。河北衡水吉堡寨事件和北京师范大学捐赠瓷器事件都暴露出民间收藏的混乱。
据参加京都律师事务所举办的“从侵权案件看中国文物的混乱”研讨会的业内人士介绍,近年来,一些主导市场的国内文物利益集团和被他人绑架的海外文物利益集团联手操纵和恶意引发了一系列“文化事件”,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民间收藏中的混乱是混乱的."中国文化保护基金会社会文物保护协会会长、原国家文物局文物管理司司长彭长信说,在国家层面上,“在文物管理方面,所有国有文物包括国家博物馆、国家考古研究所,以及其他国家级文物机构和单位,都认真按照国家法律和国家有关政策办事。”
据深圳王叶博物馆馆长闫妍说,据他所知,世界各地有丰富的民间文物收藏。但是,前面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到,那就是在特定范围内丰富的民间文物收藏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机会收藏“民间文物”。闫妍解释说:“文物知识是一个相对专业的行业,需要庞大的信息和知识储备,不适合全社会争相从事‘民间文物收藏’。一群蜜蜂的结果是,这个行业将跨越假货的流动。”
对此,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席律师钱卫清一口气总结出了几个混沌现象:无端造假混沌、外流混沌、交易混沌、评估混沌、行政不作为混沌、作为混沌等。“所有的混乱都归结到一点。一些利益集团绑架了文化界和文化界,危及了中国文化。首先,从本土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界和文化界的话语权、价格权、拍卖权和评估权都被一些利益集团所控制,比如他们设计的低成本外流和高价格回报,把人民收藏的所有藏品都诬蔑和诬蔑为赝品。
“我们会发现很多在社会上不断‘流传’的文物,其中有些非常漂亮。如果国家不收集它们,它们的最终目的地将会分散到国外。现在我们也了解了很多情况。有许多文物被归还。它们实际上是几年前非法走私出境的文物,或者是非法获得并走私出境的文物。”彭长信表示,经过多次海关调查,发现“如果没有可靠的来源有针对性地检查交通,海关就无法拦截大量文物走私。”
文物保护和鉴定的难点
为什么海关在中国截获文物很困难?
对此,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是——这与文物鉴定制度有关。
据了解,由于鉴定制度不完善,人们收藏的文物很少被文化机构的专家认定为真品。业内许多收藏家开玩笑说:“专家杀人,不说是真的。”绝大多数散落在民间的出土文物自然是“假”的,因为它们不能被认定为“真”,而且可以以“手工艺品”和“高仿制品”的名义在国外公开遗失,海关很难截获。
另外,彭长信说,在文物流通中,民间收藏中有很多文物可以交换和交易,但民间收藏已经扩大到几千万人的队伍。“这里有许多河流和湖泊,好坏参半。我们提倡文化收藏和理性收藏的氛围,需要引导和培养。有些人只知道收取会费和从事活动仍然是空白在维护收藏家的合法权益。
在业内许多人的眼中,很难识别收藏行业的混乱。到目前为止,对文物或艺术品的鉴定还没有一个标准或准则,这取决于鉴定人自己的“眼科学”技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业内的鉴定结论在专家圈子里一般是“一票否决”,这意味着如果被邀请的专家中有一人有疑问,收藏将被放入“冷宫”。因此,邀请专家进行评估是相当危险和“令人不安”的。
钱卫清说,当收藏者谈论鉴定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来自主要博物馆、博物馆和其他文化系统的专家。“但他们从事的是文物鉴定工作,即对出土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行研究、总结和分级,对新出土的文物没有充分的了解。”
尽管如此,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必须明确当前国家对民间收藏文物有法律保护,并在政策上一直鼓励民间合法收藏。
《文物保护法》修订前后一共花了六年时间。该法颁布后,有许多旧法律中没有的制度,其中也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民间文物收藏。现行《文物保护法》第五章是关于民间收藏文物的国家文物局法制司参与修改现行《文物保护法》的彭长新说:“现行《文物保护法》第50条规定,民间收藏的文物,可以接受馈赠,从文物商店购买,交换或转让文物收藏者合法拥有的文物。此外,根据现行《文物法》第五章,民间文物可以依法流通。”
此外,现行《文物保护法》第52条规定,鼓励将文物借给文物收藏单位展览和研究。
《文物保护法》不是一部受欢迎的法律,但它已经被修改了四次和一次。经过2013年和2015年的两次修改,今年全国人大的消息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准备修改《文物保护法》。
“目前,《文物保护法》远远不足以保护和发挥民间收藏的作用。应该说,民间文物收藏者是文物收藏的主力军。没有“为民藏宝”,就很难从根本上扭转中国文物保护的现状。海外文物收藏、鉴定、拍卖和流失的混乱局面得不到有效管理。难以从根本上遏制文物走私、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文物保护法》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钱卫清说:“如何从立法上使收藏的合法性更加明确,我们现在正在推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我们还起草了一份报告和规定草案,已经送交国家有关部门。”(记者赵丽)
标题:民间收藏乱象:假货横流 鉴定拍卖遭利益集团操控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4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