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01字,读完约4分钟
2015年和2016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水利部确定了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经过一至两年的建设,这些试点城市在今年汛期陆续公布了项目的进展和效果,并移交了试点项目的“成绩单”。海绵城市建设的进展如何?它在防洪和生态方面发挥了预期的作用吗?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总体而言,30个海绵城市的“成绩单”有一半取得了良好进展,部分地方实际建筑面积超过了原规划面积。
出现效果
8月12日,湖南省常德市的最大降雨量曾在24小时内达到131毫米。与往年不同,主城区道路排水顺畅,大部分居民区没有积水。这是由于海绵城市的建设。
在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中,已经出现了进展良好的城市效应。今年汛期,池州、安徽、镇江、江苏、厦门、福建等试点城市未出现明显积水或内涝现象。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可以缓解城市内涝,还可以改善城市黑臭水。
广西南宁市那口河曾是一条发臭的沟渠,水质大多劣于ⅴ类。2015年4月,南宁被评为中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那口河整治工程启动。经过“渗透、滞蓄、净化、利用、排水”等海绵技术改造后,中澳河现已成为一个清水流淌、鲜花盛开的湿地公园。
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已在全国全面铺开。据统计,除上述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外,13个省还在90个城市开展了省级试点,全国370个城市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当然,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项目中,还是有一些进展比较缓慢的。”任南琪说,主要原因是海绵城市的内涵在概念上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而且由于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很多部门和专业,这些地方没有真正集中精力建设海绵城市。
中国特色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遇到降雨时,能够吸收、储存、渗透和净化当地或附近的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必要时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是中国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水问题综合治理理念。任南琪表示,就地区发展和制度背景而言,国外的相关理念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当前的需要。海绵城市是全面解决我国城市水问题的一项宏大系统工程。
要建设一个海绵城市,需要考虑的一个主要现实是中国巨大的地区差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水研究所所长张权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中国从东到西、从北到南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例如,北方缺水,而南方更容易积水。海绵城市的建设应根据具体问题和当地条件。
创新融资
建设一个海绵城市是一个大问题。目前,一方面,试点城市正在探索节约成本的工程手段,另一方面,他们希望ppp。
四川省遂宁市“土法”的巧妙运用节约了大量资源,为解决高成本问题提供了一条途径。遂宁市对现有道路的雨水口进行了“微创”改造,大大节约了工程成本;用钢带波纹管和钢筋混凝土管代替部分塑料制品,大大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用连续砂、砾石和多孔砖代替昂贵的塑料成品。
江西省萍乡市是中国首批海绵试点城市。根据计划,三年内将建设159个海绵项目,总投资63亿元。这对萍乡这个年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小城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2016年,萍乡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公私合作模式。当年,萍乡举办了“海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介会”,与78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目前,萍乡已完成海绵项目43个,在建项目74个,投资46.53亿元。
由于成本高,有一种说法是,建设一个海绵城市是一个“烧钱”的问题。对此,任南琪表示,没有看到投资带来的系统性效益,也没有看到城市整体水安全和水生态环境的改善。“许多城市的政府和设计单位已经简化了海绵城市,并认为海绵城市只改变了年径流控制率。事实上,海绵城市是为了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
标题:海绵城市试点两年 带来的好处真不少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5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