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60字,读完约5分钟
高速离开省道,离开省道,离开县道,继续沿着蜿蜒的水泥路驶向秦岭深处。陕西省宁山县被秦岭包围,一路上都是青山。然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些山区的人们很难摆脱贫困的命运。
“老廖,你带头,把产业做大。”
“如果你开发,我没钱!”
64岁的廖拜成(音译)看着院子里的五头猪和自家门前长得很好的稻田,想起了一年前的一次研讨会。当时有人建议他发展这个产业,但他连买种子的资本都没有。然而,不久之后,宁山农村商业银行与当地政府合作推出了“扶贫贷款”,这改变了老廖的生活。
改变生活的贷款
去年3月的一天,村党委书记和富宝干部找到廖拜成,告诉他一个好消息:宁山农村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到村委会把贷款送到门口。
只要是办了卡的贫困户,就可以申请政府贴息和宁山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的“扶贫贷款”。“叔叔,你放心吧,只要你在村委会提供的名单上,我们就会给你一个信用等级。这次没有年龄限制。”宁山农村商业银行铜川支行信贷经理告诉老廖。
几天后,老廖得到了贷款。去年,他种了1000多窝天麻,买了三头新猪,还承包了4亩稻田。“去年,收入好多了。这种轻质大米获得了7000多公斤,售价17520元;一头猪能卖到3000多元。”说到这些,廖拜成不由得笑了。
同村村民陈永明也得到“扶贫贷款”的帮助。老陈因病致贫,在宁山农村商业银行贷款2000元。他的不良信用记录使他无法贷款。正当他急着要做什么的时候,银行工作人员告诉他可以申请“扶贫贷款”:“你也是一个登记的贫困家庭,贫困程度为5星级,最多可以贷款5万元,免息。这项贷款是专门为贫困家庭提供的,过去也有不良贷款。”就这样,老陈借了5万元贷款,开始发展养羊业。
说起他的羊,老陈就像伊娃的父母一样:“我早早给羊打了预防针,我怕它们会生病;我也喂小绵羊,即使我不吃,我也得把它给绵羊。”老陈说:“去年我卖了10只羊,杀了6只羊,赚了1万元;今年我可以再卖30只羊。”
银行和政治合作催生了“扶贫贷款”
“扶贫贷款”的创新在于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和农村商业银行各自的优势,为贫困家庭开辟绿色通道,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像廖拜成、陈永明一样,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从银行贷款的贫困家庭最终通过“扶贫贷款”获得贷款,发展了自己的产业。”宁山县扶贫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杨宁告诉记者。
2015年底,宁山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王在接受省协会金融扶贫指导意见后,正在思考金融扶贫问题。然而,对于宁山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如何发放贷款给哪些贫困户、如何保证贷款用于发展产业、如何防范贷款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也成为了难题。
“这项工作确实需要多方合作。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宁山一直希望通过发展工业来促进扶贫。资金从何而来?”杨宁告诉记者,“在农村商业银行提出银企合作的想法后,我们俩一拍即合。全县投入500万元作为担保资金,同时提供全额贴息,使宁山农村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扩大了10倍。”
2016年3月,宁山农村商业银行与宁山县政府签署了《金融扶贫合作协议》,启动了“5321”“扶贫贷款”项目:注册行业支持贫困家庭发放最高每户5万元贷款;期限为3年;无担保和无抵押;按照全额财政贴息的原则进行支付管理。
为确保“扶贫贷款”真正发挥最大作用,双方还制定了《宁山县金融扶贫“扶贫贷款”管理办法》,由农村商业银行和村委会共同成立贫困户信用评级小组,对已登记的贫困户进行信用评级,无条件按贫困程度发放相应贷款。村委会成员和驻地工作人员成立风险控制小组,负责资本安全。
扶贫大业需要不断创新
几天前,记者在黄冠镇宁平村一个郁郁葱葱的山坡上看到了村民高远,他从一个建立了档案的贫困户变成了一个带领贫困户脱贫的带头人。阳光照耀着几只在山坡上悠闲吃草的小羊,也照在高幸福的脸上。“我从当地农村商业银行借了10万元,用来养羊和脱贫;现在,一个绵羊合作社已经成立,在同一个村子里引进了六七个贫困家庭。他们用“扶贫贷款”资金买羊一起经营。”高说:“现在全社养羊200多只。”
宁山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经理宋起林告诉记者,“扶贫贷款”实施后,他们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创新。例如,一些贫困家庭由于年龄、身体不便或缺乏技术,可能无法独立发展自己的产业,因此这些贫困家庭可以加入合作社,并在"扶贫贷款"的支持下参与合作经营。
和高薛源住在同一个村子里的,今年52岁。他的妻子是聋子,他的儿子仍然未婚。“养羊的精力跟不上,家庭负担很重。我花了8000元从30000元的扶贫贷款中买了一些羊,和大家一起经营。”马全喜说:“今年,农村商业银行贷款给我2万元。我们合伙成立了养蜂合作社,日子越来越有希望了。”
截至2017年4月底,宁陕农村商业银行已发放2009年扶贫贷款8285万元。其中,发放种植贷款5443万元,养殖贷款1910万元,服务贷款417万元,食用菌栽培贷款515万元。
标题:深山里蹚出脱贫路 陕西宁陕农商银行创新“脱贫贷”模式小记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6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