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0字,读完约4分钟
目前,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国家信用评估中拥有话语权,而我国对国家信用的研究相对薄弱。通过对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国家信用评估,有望规避国家信用风险
9月9日下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国合信用研究所发布了一系列信用研究报告,涉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合作指数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与缅甸、文莱、东帝汶、赞比亚等28个国家的能力合作潜力巨大;中国与包括卢旺达、菲律宾和塔吉克斯坦在内的103个国家的能力合作潜力巨大。
国和信用研究所所长杨钰莹对《财经》表示,目前,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有权就国家信用评估发表意见,而中国的国家信用研究实力仍然很弱。国合信用研究院独立建立了一套国家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旨在打造中国国家信用评价品牌。
这一次,中国信用研究院选择了一带一路沿岸的新巴、印、以三个国家作为国家信用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独特的国家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这三个国家的信用指数得分和信用等级,总结了该国在政治、经济、金融、社会和环境五个方面的综合信用状况,全面考察了被评价经济主体的国家管理能力、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外债实力、金融实力、外汇实力和社会环境等关键因素。最终评估结果如下:新加坡国家信用指数为91,国家信用等级为aaa;印度的国家信用指数为71,国家信用评级为A;以色列的国家信用指数为79,国家信用评级为a
据杨钰莹介绍,中国国家信用研究院信用研究所进行的国家信用评估有效弥补了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的国家信用评估以政府为债务人、评级指标不全面的缺陷。与此同时,它也纠正了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这三家国际机构主要站在发达国家的立场,对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评级普遍较低的问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商投资司副司长刘霞表示,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的37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哈萨克斯坦、埃及和巴西。
国际能力合作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根据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中国已在钢铁、建材、铁路、电力、化工、纺织、汽车等12个行业开展了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一批海外产能合作示范基地,同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发能力的重点企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资司副司长刘霞表示,目前,中国的国际能力合作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中国政府不断深化分权和分权化改革,95%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和98%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实现了网上备案管理,企业跨境投融资和对外贸易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
国和信用研究所《能力合作指数研究报告》中的国际能力合作指数评价体系主要由需求方和供给方组成。需求方包括政府消费、个人消费、收入水平、城市化率、工业化阶段和进出口六个维度,供给方包括资本形成、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产业结构、产业链完整性和进口能力六个维度。一些重要的参考数据主要来自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发组织)。
通过对需求方和供应方关键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国合信贷研究院最终对中国企业与154个国家的产能合作指数进行了排名:产能合作潜力巨大,潜在供需缺口巨大,对外产能高度依赖的国家包括缅甸、文莱、东帝汶和赞比亚;卢旺达、菲律宾和塔吉克斯坦等103个国家具有强大的能力合作潜力、巨大的潜在供需差距和部分依赖外部能力;能力合作的潜力一般,潜在需求下降的国家包括格鲁吉亚、摩洛哥、蒙古和其他23个国家。
标题:中国与哪些国家产能合作潜力大?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6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