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66字,读完约2分钟
央行行长助理刘国强15日在“2017金融街(000402)论坛”上指出,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应该善于“加”,勇于“减”。这是由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现实矛盾决定的。
至于怎么做呢?刘国强说,“增加”是经济衰退后的一种本能想法,这在客观上是必要的,但要做好并不容易。
近年来,中国探索了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调、促进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途径,形成了ppp机制。在积极探索普惠金融方面,中国创造了大量金融工具。在间接融资方面,完善担保体系,创新担保方式,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包括两权抵押、专利权抵押、供应链融资和扶贫再融资。在直接融资方面,开发了绿色债券、双创票据、扶贫票据、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初步核算,从2015年到今年上半年,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为企业节省了2000亿元的资本成本。这些“附加”措施目前非常有针对性,今后必须加以优化。”刘国强说。
在“减法”方面,刘国强指出,首先是降低杠杆率。这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关键措施,因为在高杠杆的情况下,资产价格将不可避免地扩大,这一方面导致从实体经济吸引资产,另一方面增加实体经济的运营成本。例如,由于一些地方的房价大幅上涨,一些经营良好的企业被迫搬走。因此,必须坚持稳健的中性货币政策,使杠杆率能够有序降低,这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最重要环节。
其次,我们应该减少金融混乱。非法集资、滥用杠杆、表外业务、非法套利等。不仅直接增加了金融风险,也是金融业虚拟化的途径。如果扣除这些,相当多的资金自然会流向实体经济作为回报。金融创新是大势所趋,但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的需要。必须认识到,金融业的外部性和公共性与其他行业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所有金融业务都必须得到许可、监管,并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础。
第三,必须减少不符合供应方结构改革要求的资金。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来说不是“上门”,不能作为帮助落后产能摆脱困境的借口,甚至成为僵尸企业“滴水”的手段。金融服务的目标必须符合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必须减少对僵尸企业的支持,必须减少隐性地方政府债务,必须减少房地产投机,从而释放资源,服务于符合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的实体经济,培育新的结构和新的动力。
刘国强说,在其他领域,我们也可以用“加”和“减”的思路,比如,我们应该强调监督和协调,减少多头监督同一事物的现象。
标题:央行行长助理: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6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