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7字,读完约3分钟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九日电(记者刘玉英)中国半导体行业已经迎来了一个“钱不坏”的时代,但要真正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还需要“十年磨一剑”。
半导体是现代工业的“食物”。2015年,中国成立了规模为1387亿元人民币(人民币,下同)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推动资本大规模进入半导体产业。上周在厦门举行的微型半导体峰会上,中国移动联盟秘书长老边介绍说,在“国家队”之外,半导体产业企业和地方产业基金的规模总计超过5000亿元。
“在a股市场,大约有30家芯片设计公司。如果加上材料和设备,大约有70或80家上市公司。据估计,今后每年将有4至5家相关公司上市。”聚源股权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裁孙表示,全球半导体行业正在向中国转移。
中国高通公司董事长孟?他说,中国半导体工业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之后,以国家基金的设立为契机,迎来了最好的时期。虽然会有很多困难,包括并购失败、技术挑战等。,整体前景乐观。
然而,芯片行业资金充足。一种观点认为,半导体基金越来越多,好项目越来越少,工业企业估值高,行业中存在泡沫。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半导体企业远不足以在R&D投资,它们需要各级资金的长期持续投资。
在某些领域,中国的芯片产业取得了巨大进步,甚至引发了产能过剩的担忧。“以300毫米芯片为例。目前,中国的产能约为10万片,但如果加上大连的sk Hynix、三星和英特尔,年产能将超过40万片。如果到2023年,在建的生产能力能够达到标准,总生产能力可能达到110万件。”SMIC创始人张汝京说。
但在技术路线上,中国仍然落后。“到2020年,摩尔定律将发展到7纳米,有人说它将达到3纳米。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比他们差一到三代。”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总经理王惠莲说。
王惠莲还表示,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资本远远不够。以14纳米工艺为例,设计成本为2-3亿元,工厂建设成本为70-100亿元,工艺研发成本为17-25亿元。看似“不差钱”的中国企业严重缺乏R&D投资和大规模投资。
中国还没有生产出世界级的半导体公司。2016年,权威半导体研究机构爱思莱特公布了全球20大半导体公司收入排名,其中美国8家,日本3家,欧洲3家,台湾3家,韩国2家,中国大陆未能进入前20名。
在此之前,中国每年进口超过2000亿美元的集成电路,但短期内很难改变这种依赖。“就高端芯片而言,比如cpu内存,我们的自给率仍然为零;平均而言,材料自给率约为19%;半导体设备的自给率低于10%。”孙对说道。
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逐步形成京津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产业区域,以及新兴的中西部地区和福建三角地区。
王惠莲认为,在科技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传统的手段和方法(资金、科研项目)被用来支持芯片产业,缺乏结构性突破,资源协调能力弱。各地区应整合区域资源,坚持差异化道路,在细分领域寻求突破机遇。
M&A是芯片公司获取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最快途径。华创投资委员会主席陈大同认为,芯片行业的国际并购活动正在风起云涌,但中国基金相互竞购,甚至将价格抬高到不合理的水平,这种情况需要改变。
张汝京认为,国内芯片生产企业“人员不稳定、经验积累不到位、质量和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工资不断上涨、技术难以传承”,应该“建立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照顾、培养、提拔和重用各级干部。”(结束)
标题:资金汹涌 中国半导体产业存在泡沫吗?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7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