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3字,读完约3分钟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面临着严重的族群和社团纠纷危机,其背后的利益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三次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许多央行也将利率降至历史低点,并向市场注入数万亿美元以提振经济。
虽然量化宽松在危机后阻止了美国经济的萧条,但宽松的金融政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没有在财富的获取和分配上惠及中低阶层,反而进一步减少了中产阶级的财富。此外,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美国,许多经济体也存在类似情况。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报告,占全球人口1%的百万富翁拥有全球财富的45%,创历史新高。这一趋势仍在继续。据估计,到2021年,全球百万富翁的财富总额预计将增加到115万亿美元,占全球财富总额的51%。
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了人们对当前金融政策的诸多质疑。2014年9月,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2017年6月,美联储提出了一项缩小规模的详细计划。从其他发达经济体央行的态度来看,与美国结盟已逐渐成为共识。9月14日,英格兰银行发布了利率决议和声明,以保持利率不变。然而,该声明再次传达了鹰派的信息,良好的经济表现支持了后续的加息战略。预计11月份利率将会提高。公告发布后,英镑大幅升值。欧洲央行表示,将于10月宣布退出2万亿欧元的量化宽松计划。目前,欧元区令人鼓舞的经济增长将使欧洲央行在未来一年转向收紧货币政策。此外,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相对强劲,欧洲央行对欧元走强更有耐心。在9月初的全球央行行长会议上,美联储主席耶伦和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的讲话并未聚焦于货币政策细节,而是共同强调了严格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并反对大幅放松金融监管。
值此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十周年之际,全球货币政策不断由超宽松向正常转变,这使得货币政策正常化成为一种趋势。然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需要与美联储保持一致,以抑制资产泡沫和金融及企业去杠杆化。
事实上,自去年底以来,中国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为了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中国需要在未来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保持中性稳定的货币政策,保持比过去更低的m2增长率将成为新常态。只是货币紧缩的实施不那么坚决,因为紧缩政策有很多约束,更需要照顾大局,保持相对稳定。目前,货币市场反向回购基金的变化趋势证实了稳健的货币政策正在实施。9月份,央行只进行了两次反向回购操作,整体资金并不短缺。在此过程中,反向回购余额从前期的1万亿元迅速下降到900亿元的极低水平。货币政策保持稳定和中性,金融监管进一步加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肇星日前提出,根据中国银行业的新特点和风险变化,银监会已开始完善一系列监管制度,理性把握政策出台节奏,科学评估市场影响,稳步有序推进政策落实;进一步加强非现场和现场监管。
然而,国际清算银行(bis)也警告称,在过去10年里,世界经济已经习惯了廉价信贷,因此加息可能会削弱全球经济的疲弱复苏。
标题: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亦步同趋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7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