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98字,读完约9分钟
全省地理标志商标产品分类表(件)
2010-2017年上半年我省新地标数量及年度注册数量(件)
“苍溪红心猕猴桃从3元1磅增长到15元1磅,这是地理标志商标价值提高的结果,也是对当地农民和贫困家庭的最大支持。”9月20日,在苍溪举行的全省地理标志和商标精准扶贫经验交流现场会上,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万鹏龙表示,全省工商部门将重点在88个贫困县开展标志性扶贫项目,这将有助于农业供给面的结构性改革,让更多的贫困人口借助地标力量脱贫致富。
地理标志商标真的有这么大的魅力吗?当天,全省政府、企业和农民代表齐聚苍溪,从不同角度交流推广地理标志商标品牌建设、帮助精准扶贫的新鲜经验,展示地理标志商标服务于农业供给面结构改革和精准扶贫的强大能量。
近年来,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全省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在“深化农业供给面结构改革,坚定不移地打好消除贫困攻坚战”的指导下,开展了“红盾惠农工程”和“品牌推广行动”。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工商所积极行动起来,在品牌推广、产业运营发展、商标权保护和反假冒等方面的推动下,截至目前,全省已注册地理标志商标233个,覆盖全省20个市(州),12个驰名商标得到认定和保护,21个四川省著名商标得到认定,一批具有四川特色、市场知名度高的地理标志商标群体得到拓展。 无论是单一品牌模式、工业品牌模式还是许多特色农产品(000061、诊断股票)都利用地理标志商标的品牌效应“化石为金”,促进了农民的收入和财富。
释放效应
用“金钥匙”摆脱贫困,致富
地理标志商标数量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27个地理标志商标成功注册,推动苍溪红猕猴桃、青川黑木耳、朝天核桃等“广元七大奇迹”进入国际市场,成为扶贫的“金字招牌”——这是广元商标发展战略的丰硕成果。
定位商标发展,尤其是地理标志品牌的创建,作为全市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广元市委、市政府的“第一步”。因此,城市具有高起点规划、高效率培育、高标准监管、高平台提升、高标准创造和高强度保护。制定和实施“十三五”商标战略目标,建设标志性的争创梯队,对成功认定商标品牌、地理标志商标的企业和对商标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政府奖励,财政资金分类分级,各级各部门围绕品牌打硬仗...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注册商标和品牌商标的总数能够快速发展。
善用每一个地标是我省地理标志商标的发展模式之一。主要代表有广元苍溪红猕猴桃、苍溪雪梨、朝天核桃、通江银耳、南江黄羊、汉源花椒、西充二井花椒等。,其特点是“政府主导,强化顶层设计,部门间协同,强调品牌领导。”
采用“公司+地标+农民”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链,吸纳就业,帮助农民增收,充分释放地标品牌的财富效应,是广元的亮点。
充分利用农产品商标占全市40%的有利条件,27个地标中有22个是农产品商标。广元建立了“以品牌促发展”的运营模式,探索了“协会+合作社+基地+地标+互联网”的机制。地标引导农民大规模养殖,以互联网为载体,以节日为推广平台,以农业合作社为纽带,以农业订单为节点,实现产、供、销。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朝天区共有核桃1020万个,人均核桃2亩。农民人均收入8685元,其中核桃纯收入3000多元。“紫云猕猴桃”在赵华的标志性建筑发挥了品牌作用,产品价格比注册前提高了40%,人均收入提高了28%。果农已经尝到了丰收的喜悦。“元坝猪”标志性产品质量位居全省前列,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5.6%,其中养猪业年人均纯收入达2220元。标志性建筑“剑门关豆腐”注册后,全县直接从事豆腐业的人数是注册前的2.8倍,城镇及景区周边从事豆腐业的居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5800元。
广元市还以地理标志和商标等龙头企业和产业为带动,优先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精准扶贫到户,带动近百万农民规范养殖和从事市场经营。苍溪县标志性品牌“红心猕猴桃”,品牌价值60亿元,辐射全县39个乡镇,种植35万多亩,带动43个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解决10多万农民工和精准扶贫户。
工业驱动
全面探索规模发展的“新领域”
去年,雅安市明山区7万多名茶农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占全区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其中,全区农民人均经营收入通过采摘体验、餐饮住宿、茶叶产品销售达到2580元,占人均茶叶经营收入的39.1%。茶农收入增长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实现了茶业增效、茶农增收和茶叶企业利润增长——这是雅安蒙顶山茶业创造的奇迹。
以地标带动产业是以孟丁山茶和郫县豆瓣为代表的另一种商标开发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带头加强品牌扩张,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产业规模效益突出。
雅安市名山区委区政府围绕着孟定山茶业不变的优势、不变的农耕文化、不变的农村面貌,走上了“第一、第三产业互动、茶旅游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了“1+6+n”的产业格局。目前,农村的形式骑在茶镇周围-万家红草坪,科普茶镇-牛年坪等。名山区的茶叶已基本形成,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的茶叶繁荣态势明显。当地政府还聘请了一流的茶业发展设计团队,做好《孟丁山茶业转型升级中长期发展规划》顶层设计和基地建设、茶叶加工、企业突破、品牌建设、综合开发四个子项目,提出建立基地、企业、品牌“三大联盟”。培育蒙顶山茶叶、蒙顶山茶叶交易所和国家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三大品牌”,打造市场和文化。地方政府也完善了工作机制,出台了实施意见,完善了投资机制...三年累计整合涉农资金5亿元,用于茶叶基地建设、科技创新、清洁生产、品牌建设、市场拓展、茶叶旅游综合体建设等环节,重点支持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以郫县豆瓣地理标志商标为纽带,产业发展与资源优势的整合逐步实现,对农业综合能力发展、城乡规划和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地理标志的推广和应用,郫县豆瓣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形成了皮都区川菜产业化功能区的集聚效应,逐步形成了“品牌+基地+龙头企业+产业链”的联动发展格局。“郫县豆瓣”成为全省第一个地理标志驰名商标。截至2016年底,全行业年产量达到130万吨,产值超过120亿元。辐射带动种植、运输、包装、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解决就业2.2万多人,实现年纯收入3.32亿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涉农企业资产价值低、融资渠道狭窄等困难,“郫县豆瓣”还探索了“联贷联保”、“互助担保”、“动态库存抵押”等融资模式,这是中国第一个区域性公共品牌,将地理标志的使用资格与企业的股权、原材料、固定资产等重要抵押物捆绑质押,累计为40家企业融资6亿多元。
集群链接
大力打造富民强区的“助推器”
我省标志性发展的第三种模式是区域品牌模式,即以区域公共品牌引领地理标志商标集群,共同推动区域农业产业发展。这一模式主要以大梁山、巴士巴什、遂宁县、魏紫(资阳)等为代表。“政府主导的区域品牌引领,地理标志与商标集群联动,富民强区成效显著”。
截至2017年9月,凉山州标志性建筑总数达到23处,工业产值达320亿元,惠及全州70%的人口...9月20日,凉山州代表透露的一组数据显示,地标的登记和使用已成为凉山州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地方形象和解决扶贫问题的突破口。
目前,凉山州已经注册了200多个与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的商标,并逐步形成了“大凉山”特色产业,主要由苹果、石榴、青椒、牛肉、脐橙、苦荞、绿茶、黑山羊和阉鸡九大标志性产业组成。2010年标志“盐源苹果”注册后,该县苹果种植面积从13.7万亩增加到2016年的25万亩,产值从1.3亿元增加到20多亿元。50%的农民拥有自己的果园,盐源苹果成为当地农民最大的经济支柱。标志性的“布拖黑薯”注册后,全县11个乡镇的农民直接从事黑薯种植,面积数万公顷,产值超过1亿元,7万农民直接受益。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布拖县解决扶贫问题的重要支柱。
地标充分反映了当地农业产业经济的特点。地标可以使以前未知的地标位置获得更高的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农产品项目的发展,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2008年,晋阳县成功注册了标志性的“晋阳青椒”。经过多年的品牌建设和培育,晋阳青椒已成为中国知名商品,晋阳也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青椒之乡”的称号。标志性产品离不开产地,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发展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品牌,龙头企业具有特殊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认证商标的企业必须具备正确使用、规范使用和保护好商标的意识。要善于对商标等知识产权进行投资、投融资,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产品认知度,通过设立和修改完善商标使用、转让和保护的相关制度。只有制定企业长远发展规划,走品牌企业发展之路,才能充分发挥地理标志认证商标的最大作用,帮助地方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巴中的一位企业代表表示。(刘佳)
[我要纠正错误]主编:韩
标题:地理标志商标助力精准扶贫的“四川实践”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7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