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7字,读完约4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9日电-29日,由文化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2017年青年汉学家培训项目(北京)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闭幕式。文化部外展局副局长朱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胡、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李瑞、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赵、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出席了毕业典礼。
闭幕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程琦/照片
文化部外展局副局长朱琦指出,2017年青年汉学家培训计划(北京)通过丰富的培训内容,进一步加强了青年汉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中国的发展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培养结果既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又有丰富的实践证据."
经过20天的学习和研究,27名学生都说他们收获了很多。英国英美安全信息委员会的麦克斯韦?伦纳德。乔纳森。多曼指出,他以前对中国了解不多,但通过这次培训,他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看到了中国最自然、最人文的一面。“年轻汉学家研究项目的优势在于多样化。这个北京班的学生来自26个国家,学生和观点的多样性将使每个人受益。”加拿大亚太基金会中国研究合作项目专家李凯也认为,通过这次培训,他有机会了解世界各国汉学家的不同观点和世界观。分享这些观点给了他很多启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角色和作用。
今年,北京、上海、Xi、郑州分别举办了一次培训班,来自58个国家的113名学生参加了四个班,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郑州班于7月举行,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原历史文化和中原古都郑州的古今变迁,开展了近20天的学习交流活动。上海班于9月23日毕业,在课程设置、参观和学习安排方面侧重于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研究。学员们带着对当代中国新发展趋势的新课题和新观点完成了学习。Xi安班于9月26日结束,重点是古城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重点是中国历史、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涉及唐代文化、“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产业,突出了Xi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北京是举办首届青年韩班的城市,所以它充分发挥了第一好地方的优势,把重点放在了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的研究上。在2017年青年汉学家培训项目(北京)中,来自26个国家的27名青年汉学家参加了培训。他们不仅听了中国著名专家、、葛、龚文傲的讲座,还去了不同的培训单位与导师进行了讨论。他们还专程到江西进行文化考察,体验了知行结合的中国式学习。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为了增加学员之间的研究课题交流,今年的2017年青年汉学家培训项目(北京)首次增加了“学生论文交流会”。9月28日,27位具有不同文化和学术背景的年轻汉学家就他们的研究课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在这方面,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讲师侯赛指出,青年汉学家培训计划的各个方面拓宽了学生了解中国的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这次成立的“学生论文交流会”也让学生们相互启发。“毕竟,我们的学术背景和兴趣不同,而且我们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等。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相互交流而受益。”
自2014年以来,文化部首次举办了海外青年汉学家学术交流项目——青年汉学家培训项目。截至今天的北京培训班,青年汉学家培训项目已经举办了10场。朱琦透露,2018年青年汉学家培训项目即将迎来第五个年头。主办方将在2018年继续扩大规模,在京、沪、Xi、广、杭、渝举办更多的青年汉学培训班,并充分考虑各方需求,适时启动海外汉学研究资助计划。
标题:2017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北京)在京结业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7799.html